智能建造引領轉型升級

9月25日,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建築科技館遊人如織,這座國內首家以建築科技為主題的展覽館,由中建三局投資建設運營並免費向公眾開放,迄今已接待遊客超32萬人次,成為集科普、教育、休閒於一體的網紅打卡地。

在現代建築展廳,中建三局建設的北京中國尊、央視新台址大樓、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等一批“高、大、精、尖、特”建築及其背後的高科技,讓觀眾充分領略到現代建築科技的魅力。“這顛覆了我們對建築企業的傳統印象,以‘空中造樓機’為代表的建築科技創新成果令人讚歎。”中國社科院“國企高質量發展的使命與路徑”調研團專家、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鬍樂明評價道。

“展館既是中國建築業科技創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彰顯了中建三局堅持創新為要的理念,而這也正是中建三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中建三局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衞國表示,“要將創新作為驅動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持續推動建築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升級,以更加優質的建築產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7月30日,主跨1160米的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作為主大橋的核心基礎,大橋北岸155米高主塔採用“智能造塔機”,打破了橋塔施工長期依賴液壓爬模體系的行業現狀,施工效率提升30%。

近年來,憑藉技術中心實體化運作、年科研投入保持30%以上增長等有力措施,單塔多籠循環運行施工電梯、迴轉式多吊機集成運行平台、自爬升塔機綜合施工技術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孕育而出。

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過程中,裝配式建造技術使現場建築垃圾減少80%,極大減少醫院保潔工作量,為醫院“建成即交付、交付即使用”打下重要基礎。

項目裝配式建造技術的成功應用,源於中建三局長期致力於綠色建造技術的探索和積累。2015年,中建三局建成湖北首個國家級裝配式研發製造基地,並實施了湖北首個裝配式建築項目中建深港新城,實現每平方米建築面積水耗、能耗分別降低65%、37%,人工、垃圾、污水分別減少47%、59%、65%。

獨行快,眾行遠。作為行業龍頭,中建三局勇當建築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產業鏈“鏈長”,帶動行業整體節能減排。2017年3月,中建三局牽頭成立全國第一個、涵蓋50餘家政產學研用單位的裝配式建築科技創新聯盟,目前,中建三局佈局8個裝配式PC工廠,年構件產量達20萬立方米,承接裝配式項目超500萬平方米,部分重點項目建築垃圾減少85%,施工用水、材料、人工分別節約80%、70%、50%。

除了裝配式建築,在中建三局工地上,一大批綠色創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研發固體廢棄物現場處理系統將固體廢棄物“吃幹榨淨”再利用;綠色施工智能雲平台通過“千里眼”“順風耳”實現太陽能、風能、空氣能的實時監測、綜合調節;河湖清淤污泥資源化制土、海綿城市生態駁岸裝配式建造等技術還居民一汪清泉。

填寫電子領料單、獲取清單二維碼、掃碼出入庫房、自助領料機領料……在武漢雲景山醫院項目智慧庫房內,技術人員僅憑一部手機,自助完成了出入庫領取施工物資的全過程,就如同出入無人超市購物一樣。

這是中建三局眾多智慧工地應用場景之一。中建三局通過獨立、合作研發,提供工地現場需要的感知設備、測量設備、傳感設備等,並通過MRO端實現對項目現場的集中供貨和運營維護。目前已完成集中供貨平台及中建三局智慧工地集中管理平台搭建,覆蓋項目1300餘個,在線率高達97.4%,可實現22個智慧工地應用場景。

從智慧家居到智慧醫療,從智慧管廊到智慧交通,從智慧社區到智慧園區……中建三局正籌建中建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華中科技大學籌建“數字建造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着力從體系設計、一體化平台搭建、場景化應用、模式化推廣四個方面推動智能建造技術迭代升級,進而構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生態產業鏈。(經濟日報記者 柳潔 董慶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4 字。

轉載請註明: 智能建造引領轉型升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