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媒文章:“阿富汗泥潭”給美帝的慘痛教訓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4月19日刊載題為《阿富汗教給我們有關帝國主義的哪些道理》的文章,作者系英國皇家歷史協會早期職業研究人員蘇曼特拉·邁特拉。文章稱,美國在阿富汗駐軍是一項失敗的事業。文章認為,每個地區都是由其自身歷史所塑造的。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警惕,維持西歐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等核心利益地區的力量均勢,而不是試圖在其他地方塑造半封建社會。全文摘編如下:

“9·11”事件發生時,筆者只有17歲。就是在那時,我下決心研究軍事戰略和外交政策。不久之後,在2001年12月,“聖戰者”襲擊了印度議會。在接下來的20年裏,幾代人長大了。有一樣東西始終未變,那就是這種存在於幕後的狂暴的帝國管制做法——它遠離多數人的生活,同時卻又對那些存在生命之憂的人的生活產生格外嚴重的影響。

悍然輸出價值觀行不通

在“9·11”事件20週年之際可能從阿富汗撤軍,突然給了美國、因而也給了世界一個反思在該地區採取帝國管制做法的多變性及其失敗原因的機會。倘若有人認為2007年增兵行動前後在阿富汗沒有戰爭的話,學者肯定會質疑戰爭的含義——當時每個人都知道保持在這個國家的駐軍是一項失敗的事業。從那時起,它就成為名副其實的部署在文明邊疆的一項帝國法律與秩序管制使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系,因為它有助於人們理解在阿富汗出了什麼問題,以及未來需要避免什麼。

戰爭是大國的終極行為。這種大國行為應該有具體的結局和確定的戰爭目標。取決於威脅的不同,它可以是懲罰性的,或是全局性的。例如,英國曾以短期的懲罰性戰事相威脅來維持帝國,而隨着它變得自滿,它災難性地遺忘了這一經驗。任何戰爭都會耗費資源和生命。

理想的戰爭是捍衞極為具體的國家利益,或確保在擴張主義大國壓迫下的生存,而不是向一個擁有完全陌生價值觀的地區傳播價值觀。每個地區都是由其自身歷史所塑造的。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警惕,維持西歐和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等核心利益地區的力量均勢,而不是試圖在其他地方塑造半封建社會。

利益集團綁架“帝國工程”

另一方面,要讚揚那些誠實地指出下列真相的人士:美國花費巨資,犧牲數以千計的生命,只是為了讓其官僚可以在喀布爾大學拍照留念,對政府行政令勉強可以管用的為數不多的幾處地塊加以利用。

那麼,為什麼這種笨拙的帝國企圖會持續這麼長時間,隨後又戛然而止,最後以失敗告終?這裏有一個假設:這項美國的帝國工程並不是——像經典帝國主義曾經的那樣——以某種方式造福普通美國人。

美國在阿富汗的帝國工程令一羣非政府組織和國防部承包商大賺其錢,而普通軍人則無謂地喪失生命。南卡羅來納州的隨便一個人不會去坎大哈,開個店、結個婚,至少定居上100年……因此這項工程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

戰爭只會加劇泥足深陷

一個帝國需要兩樣東西:物質繁榮和意識形態熱忱。在過去20年裏,普通美國人同時缺少這兩樣東西。

在現實中,在阿富汗以及整個中東地區的這項帝國工程,將被作為失敗的價值數萬億美元的最大規模全球再分配計劃案例加以研究——這些錢本來可用於其他許多事情。花在普什圖語翻譯身上、道路工程上以及作為舉辦人權講座的男女平等活動人士工資的錢,原本可以用於加強美國南部邊境的工事,解決阿片類藥物危機,為幫助全球各地的基礎設施和銀行項目的數百萬美國人提供就業崗位。

在某種程度上,少數共和黨人或許挽救了美國,使之擺脱了一個更漫長的泥潭。在有些情況下,審慎的務實做法是減少損失,並搞清楚世界上的哪些地區值得投資。在1842年之後,英國在阿富汗的戰略是採用懲罰性威懾,支持維護殘暴秩序的當權派地方軍閥,並在這種做法失敗時轉而採取長期的懲罰性戰爭,與典型的平定叛亂無異,這是很多軍事指揮員已經忘記的東西。

美國通過廢除徵兵制和建立專門的全志願兵武裝部隊暫時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它越來越成為一種行不通的社會契約。這一點在阿富汗表現得再明顯不過。

4月16日,一名男孩在阿富汗喀布爾一處墓地賣水。新華社發(拉赫馬圖拉·阿里扎達攝)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