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之間有沒有可能爆發貿易戰?這是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輿論最近在炒作的一個危險話題。中歐這些年互為主要貿易伙伴,共同經歷了不少大風大浪,產業鏈互補性、相互依存度都很高,按理説“貿易戰”本不應該成為歐洲對華政策討論中一個嚴肅的話題,但一些輿論給歐洲人描繪了一幅“顛倒世界”:中歐經濟高依存度對歐洲不是紅利是“風險”,有的甚至宣稱“必須為對華衝突做好準備”。
必須指出,對歐洲來説,這是一股危害性不可忽視的輿論逆流。當下,歐洲經濟民生正面臨俄烏衝突、能源危機、高通脹、疫情反覆,以及持續高温乾旱天氣等複雜交織的多重挑戰,但在本應更加珍惜和平與發展外部環境以及互利合作伙伴的時候,歐洲一些人卻要人為製造出對華衝突。難道僅僅因為中國對歐洲利益越來越重要,就得加以剝離、防範和排斥嗎?一個正常人不可能因為害怕噎着就不敢吃飯,更不可能因此把飯碗也給砸了。
概括起來,歐洲輿論現在主要討論的有兩點:一是要不要主動減少對中國市場的經貿依賴(即“對華經貿脱鈎”),以避免將來可能面臨的被動;二是對中國的一些政策和行為,如果歐洲不接受,是否要採取貿易制裁手段。顯然,這兩個問題已經讓不少歐洲人有些上頭,但不得不説,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有問題。
第一個問題,不應該把中歐密切的經貿關係,理解為某一方對另一方的單向依賴。準確地説,這是正常的“相互依賴”。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經濟高度外向,這是由經濟全球化大趨勢所決定的,歐洲把握住了趨勢,也充分享受到了紅利。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在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如果和中國爆發貿易戰,切斷經貿聯繫,德國的經濟損失恐怕是英國“脱歐”損失的6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任內對多國施加貿易大棒,歐洲尤其是法德是堅定的反對者。貿易戰在那時產生的危害到今天還在歐洲大陸綿延震盪,“貿易戰”一詞最不應該從歐洲輿論口中主動吐出。
第二個問題則反映出歐洲一些人內心深處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他們習慣於帶着優越感去評判別人,包括中國;在他們看來,經貿制裁可以作為對華的政治打壓籌碼。事實上,歐洲既沒有這樣的資格,也沒有這樣的權力。很大程度上,第一個問題是這種思維意識以己度人的投射。二者是一體兩面、相互強化的。有打壓中國衝動的人,才會對中國重要性的提升心懷焦慮和恐懼。我們還要提醒,歐洲一些人不要想着通過減少對中國的經貿依賴,為自己挑釁中國核心利益創造條件和空間,這是本末倒置。
歐洲最近的煩心事確實挺多的,這給各種極端言論提供了滋生土壤,遙遠的中國成為一些人轉移不滿的出口。但問題是,中國不是上面任何一個問題的責任人,以毒化中歐互信基礎,損害中歐經濟合作來緩解自身焦慮,不是緣木求魚嗎?這幾年,美國在重大地緣政治問題上對歐洲構成了強勢牽引力,這種牽引的結果基本是美國“吃飽”,歐洲“跌倒”。眼下,歐洲需要一場真正的“內務整理”,看看它圍繞中國的焦慮有多少來源於真實的中國,有多少來自對美戰略自主的喪失。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説過:德國應該提防成為世界的“道德使徒”,這句話也適用於今天的整個歐洲。多位歐洲經濟學家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人們必須將政治分歧與正常貿易分開,“中國應該受到相應的尊重”,警告歐洲不要採取短視行為。他們的提醒很有針對性,歐洲輿論正呈現出的傾向令人擔心,一些內容很像是從美國拷貝過來的。但歐洲不是美國的州,這個重要事實,歐洲人不能忽略了,否則容易掉進一個專為歐洲挖好的大坑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