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張玉萍,是井亭村村民,在村裏住了大半輩子。最近,她每隔幾天就要在村裏溜達一圈,先看看新建的“井亭大院”,再瞅瞅自家老宅改造而成的民宿。
張玉萍家改造而成的民宿,是村裏三棟“井亭民宿”中的一棟,以老宅為基底,復原崇明傳統民居四桯宅溝的規劃佈局,拆下來的舊磚舊瓦被重新用到建築、園林裏,時光的痕跡讓整個空間更為靈動。張玉萍慶幸自己把老宅租了出去,之後不僅能拿每年幾萬元的租金收入,還能住進星級賓館級別的“井亭大院”,兩全其美。
井亭大院
讓村民“搬得出”
“井亭大院”概念的提出者是新河鎮鎮長施君。在走訪村民的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鄉村老齡化和空心化給村民帶來的衝擊。有一天,他的腦子裏冒出來一個念頭,如果能建立一個“一站式”平台,老百姓既能住在這裏集中養老,也能享受社區便民服務、文化體育、醫療衞生等各類公共資源,這樣就能在方便日常起居的同時,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這一想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贊同。很快,井亭村村委會便充分挖掘村裏老倉庫等沉睡資源,修繕後用作黨羣服務中心,兼具村社區服務中心、衞生室、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室、村級助餐點的功能。“井亭大院”應運而生。
大院的二樓和三樓是為村民打造的客房,共25間房49個牀位,現代化的裝修和配置,看起來舒適温馨。
“井亭大院是公益性項目,預計收費標準不會很高,這對於老百姓來説是一個福利。現在,來報名的老百姓人數已經遠遠超出了牀位數。”井亭村黨支部書記沈天燁對記者説,有了井亭大院做託底安置,那些租房給村裏做民宿的村民,早早地報名入住井亭大院,沒有了後顧之憂。
隨着井亭大院的開建,更多老百姓願意把老宅租出去,民宅的利用難題漸漸破除。
此外,為進一步盤活井亭村的閒置資源,去年,在新河鎮黨委的指導下,井亭村“兩委”班子廣泛宣傳動員,圍繞“產城融合發展”“綠色生態農業”“農業休閒旅遊”目標,清退不規範種植養殖户,對村內土地進行集中連片治理,積極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最終交出了美麗的答卷。
一年來,井亭村淘汰不規範種植户和小規模養殖户11户,騰出土地185畝,鼓勵村民將500餘畝承包地,委託給村委歸併後統一流轉,由區鎮兩級統一招商,通過“農户+合作社+基地”的種植經營模式,打造花卉苗木產業片區,示範帶動村級產業發展。還利用老村委會存量房屋,開展青少年足球訓練營地建設,以體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
文化陣地
讓遊客“留得住”
井亭村位於新河鎮西南角,村域面積4.2平方公里,有33個村民小組,農户1438户,總人口3084人,耕地680畝左右,建設用地50畝。
所謂“井亭”,舊時代指的是鄉間道路旁所鑿的井,以及所建的亭,有井有亭,是為了方便往來的行人“風雨思歇,疲渴思飲,暮夜思燈”,是舊時代地方鄉賢的慈善之舉、俠義之舉。
説起井亭村,不得不提它名字的由來。清初,在這邊的西南方楊家河鎮有一個楊氏大家族,出了一個名人叫楊元詔,他繼承其父親仗義行俠的作風,在地方上修築道路(通沙路),開鑿河道(楊家河),建造井亭,還建造義冢(皇墳)。崇明縣誌中對他有詳細的記載。近代以來,該處井亭與廟(博濟庵)合稱井亭廟。1958年拆除井亭廟改建為井亭小學。“井亭村”以此得名。
為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井亭村村委會在今年斥資重建井亭,恢復古蹟,並命名“井亭古韻”。
記者在村裏走訪時看到,綠化廊道的建成,成功“串”起了井亭村的一路美景。乾淨整潔的柏油路面,道路兩側成片的綠化,提升了村裏整體的顏值。三十多家風格統一的“花博人家”點綴其中,在雨後清新的空氣中,平添了幾分詩意。
記者瞭解到,新河鎮黨委政府攜手富盛經濟開發區,於去年起共同推進實施井亭村區級鄉村振興示範村建設,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推進。整修道路12條段3萬餘平方米,提升村級綠化3萬餘平方米,拆除1.2萬餘平方米破舊五棚,新建休閒綠地3個,美化農宅牆體2.1萬平方米。去年,井亭村被評為國家級森林鄉村。
在這樣一幅美麗祥和的鄉村畫卷下,幾處“文化新陣地”讓人眼前一亮。有在古代遺址原地重建的“井亭古韻”,有利用民房打造的布布瀛土布工坊,有拆除五棚後利用空地建立的井亭時代廣場,有利用閒置資源改建的井亭豆腐坊、井亭豆腐坊文創園區和足球青訓營,這一個個“文化打卡點”,無不昭示着這裏的文化遺存。
既有舊與新的交雜,也有古與今的碰撞,這便是改造一新後的井亭村。曾經平平無奇的村子,如今展現給市民的,是有“顏值”也有“內涵”的全新面貌。
沈天燁告訴記者,井亭村現有的自然和文化資源,都有利於打造以文化體驗為主的旅遊模式。“有別於舊村改造的傳統模式,我們注重本村主體文化的重現,通過現有的歷史遺存,修繕了思源亭,復原了井亭廟,設立了土布工坊。打造所謂的文化傳承村,最終目的還是希望能通過一個個文化新地標,讓村子煥發出新活力,這樣遊客才留得住。以後,不僅本村村民能在這裏參與各類文化活動,遊客也能在這裏瞭解崇明的傳統,體驗織布、做豆腐等有意思的項目。”
記者:郭楊如熠
視頻:新河鎮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