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工程大學新訓旅開展“師長學長話成長”活動

火箭軍工程大學新訓旅開展“師長學長話成長”活動

火箭軍工程大學新訓旅開展“師長學長話成長”活動。鍾福明攝

“談新訓、講體會、話成長。下一期,我們將邀請強洪夫教授為大家分享他的成長故事……”近日,在火箭軍工程大學“師長學長話成長”活動現場,新訓旅領導向新學員作“下集預告”。

“強洪夫,獲國防科技進步獎、軍隊科技進步獎……”看到強教授豐富的經歷和耀眼的簡歷,新學員蔚浩楠連連讚歎。

成長可能無法複製,但可以借鑑。蔚浩楠對“師長學長話成長”活動格外感興趣,無論是“大課”還是“小講”,無論是在俱樂部、訓練場,還是在拉練路上,他都是忠實的聽眾。“分享的人離我們很近,講的內容也都是軍校裏成長的故事,對我的軍校生活非常有啓發。”蔚浩楠説。

該活動自開展以來,先後有30餘名教員、幹部和學員參加分享。他們中,有參戰老兵、專家教授,也有已畢業或在讀的優秀學員。

前不久的一期活動中,優秀畢業學員李曉琪深有感觸地説:“讓我走過的路,成為你成長的橋。”

理想與現實

“想要詩和遠方,先要走好腳下的路”

新學員曲晟杭的教育筆記本上,畫有一幅理解層次圖。一有時間,他就拿出來翻看,激勵自己不要輕言放棄。

這張圖出自不久前的一場“師長學長話成長”活動——教員楊正偉講授的《適應軍校——讓軍校成為人生最好的選擇》課上。

“剛入校時,我覺得自己很難適應軍校的環境,想打退堂鼓。但楊教員的一堂課,改變了我的想法。所有的磨難都會促進成長,如果一味抱怨環境,説明還處在最底層的理解層次。”曲晟杭説。

曲晟杭口中的理解層次就是楊正偉為新學員講授的“神經語言程序學(NLP)理解層次圖”,將理解分為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與價值觀、身份、精神等6個層次。

“環境是理解的最底層,出現問題喜歡抱怨,思考模式一般是‘都是你們的錯,都是環境的問題’;而行為層次,出現問題首先想到是我還不夠努力,會從自身出發,既然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到了能力層次,則相信方法總比問題多,喜歡用更簡單、更高效的方法解決同樣的問題……”

課上,曲晟杭認真記下這些內容,一有時間,他就會拿出來翻看。帶着轉變後的認知,再次投入訓練,之前的不適和落差感漸漸消失。“6個理解層次中,能力是在第三層。現在我一心提升自己的訓練成績,是不是已經‘升級’了?”已經成為新訓“訓練標兵”的曲晟杭打趣地説。

作為“師長學長話成長”活動首講者,楊正偉一直很重視學員的思政教育。在學校的支持下,他牽頭打造學員發展中心,每年收集學員資料,研究學員思想行為特點,彙編成厚厚的幾本材料。他説:“在新學員剛入校思想最容易出現波動時,安排專業課教員參與思政教育,不僅壯大了思政隊伍,效果也非常顯著。”

“想要詩和遠方,先要走好腳下的路。”新學員困惑點、興趣點在哪兒,活動的重點就安排在哪兒。宣傳幹事高鴻博負責“師長學長話成長”活動籌劃安排,與新學員交流後,他發現一個現象:新學員普遍有理想,但對部隊缺乏基本認知,對未來也沒有規劃。

“每天的新訓生活簡單枯燥,和想象中的軍營有着不小的差距。”新學員蔚浩楠直言,他來到火箭軍工程大學是想為導彈事業作貢獻,當前的訓練讓他常常找不到歸屬感。

説者無意,聽者有心。高鴻博記下蔚浩楠的困惑,開始物色合適的分享人選。高鴻博路過樓道的榮譽牆時,一個名字映入他的眼簾:陳聖紅,連續獲得大學第十一屆、十二屆“礪劍杯”學員科技競賽一等獎,2023年第十四屆“挑戰杯”陝西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省級特等獎……

在學員俱樂部,陳聖紅為全隊新學員做分享:“大一時,學校舉辦第十一屆科創比賽。我們立項的課題就源於新訓期間的一段經歷:在槍支保養過程中,我發現槍管很難清理到位,就想能不能做一個可以對槍管進行清理的裝置,提升保養槍支的效率。當時只是想嘗試一下,沒想到這個課題申請很快通過!”

陳聖紅將心路歷程娓娓道來,新學員們聽得格外專注。“5名大一學員組成的科創隊伍拿下一等獎,這在咱們學校還是第一次。”陳聖紅講到這裏時,新學員們都很振奮。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聽完陳聖紅的講述,蔚浩楠豁然開朗。“我之前一直希望新訓趕緊結束,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學長的講述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有些事不用等,幹好眼前的事,從簡單枯燥中多觀察思考,積蓄力量,或許就能為未來的成功埋下伏筆。”

學業與愛好

“科學統籌,魚和熊掌亦可兼得”

聚光燈下,舞台中央。

當畢業3年的李曉琪再次拿着話筒登上講台,她彷彿又回到當年參加全國科普講解大賽時的情景。

“備戰科普講解大賽的那段日子,我們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都在不停地修改、反覆地練習,經常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台上,李曉琪講述自己備賽的故事。

台下,新學員們聽得入神。對於這位畢業後留校的學姐,新學員張德培格外敬佩。李曉琪是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還是全國學聯代表大會特邀代表,兩次榮立三等功。

互動環節,張德培第一個舉手發問:“學姐,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你是怎麼做到的?”

“科學統籌,魚和熊掌亦可兼得。”李曉琪説,讀本科期間只要一聽説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她都會去參加。她習慣於給自己設定“跳一跳才能夠到的目標”,這樣上限就會越來越高。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東西不能完全依靠單純的專業學習,卻是未來成就事業最核心的競爭力。”聯想到一位教授分享的這句話,張德培對4年軍校生活的規劃變得更加清晰。

那次分享會上,教員王夏復、學長張志浩等4人輪流登台。

這樣的集中分享大課,新學員丁政超並不陌生。新訓期間,新訓旅通過外請與內部推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分享者,有旅裏統一安排的“大課”,也有各學院自行組織的“小課”,還有各學員隊、各班自主設計的“微課”。

在丁政超的印象中,最深的還是自己班長的那一次分享。

丁政超所在班都是士兵學員,很多新訓課目對他們而言早已駕輕就熟。業餘時間,大家打遊戲、看小説……班長王旭健都看在眼裏。

一次,王旭健給班裏的戰友出了幾道《高等數學》題,請大家幫忙解答。班裏人都很不理解:基礎文化還沒開始,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

有問就有答。王旭健順勢以班為單位,組織了一場“微課”。

“大家知道我是新訓旅的首個博士班長,但知道我為什麼要來這裏嗎?”王旭健説,他主動申請來當新訓班長,是彌補本科期間未能參與新訓任務的遺憾。

“‘木桶原理’大家都知道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也有自己的短板。士兵學員軍政基礎過硬是優勢,但基礎文化課需要加強。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希望大家做好時間統籌,不要浪費寶貴的新訓時光。”王旭健給戰友們舉了不少身邊的例子:有的人從早到晚學4年還是掛科,有的人一直忙於各項競賽、活動,仍然排專業前十名。問題出在哪?有學習方法的問題,更有統籌不好的原因。

丁政超和同學們明白了班長的用意,一有時間,大家便和班長交流學習方法,還有人開始學高數網課,班裏“卷”起一股學習風。

個人與集體

“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一羣人才能走得更遠”

儘管過去了10多天,新學員明思宇依舊對教授張志利的授課記憶猶新。教育本上,“集體一等功”5個字分外耀眼。

張志利擔任教研室主任期間,他所帶教研室獲軍隊科技創新羣體獎,被評為全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並榮立集體一等功,教研室黨支部被評為火箭軍“十大礪劍堡壘”。

授課中,張志利結合團隊參與裝備研製的經歷,以“我和我的火工大”為題,給新學員講述了個人成長與團隊建設的故事。

聽了張教授的課,新學員符業嫺想到了自己。剛開始,在隊列轉體訓練中,符業嫺為了讓自己的靠腳聲更加響亮,節奏總是比別人更慢一些。班長指出問題,她還有些不服氣。

“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現在,符業嫺找到了答案。“教授最引以為傲的不是‘他’做成了什麼,而是‘他們’做成了什麼。要在戰鬥力提升中實現自我價值,攥指成拳遠比個人單打獨鬥更有力量!”

全旅組織隊列會操時,符業嫺所在班代表隊裏出戰。抽完簽定了出場順序後,班裏的排尾因為頻率跟不上很緊張,自己在休息時默默加練。“頻率也是默契,靠單個人練很難出效果。”符業嫺知道後,主動跟班裏人商量,與戰友加班加點一起訓練。

努力最終得到回報,符業嫺所在班獲得全旅隊列會操第一名。宣佈表彰名單時,7名女孩熱淚盈眶,緊緊地和班長抱在一起。

如今,新學員們通過新訓的考驗,戴上了“一道槓”的肩章。接過骨幹任命,符業嫺感到壓力在肩、動力在心。她堅定地説:“我一定會盡自己所能,將身邊人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

入校之初,新學員王浩燃作為安徽省潛山野寨中學新考取軍校的20名同學之一,眾多關注的目光一時讓他產生一種特別的優越感,甚至有些“飄飄然”。

班長侯懷陽發現後,和另一名新訓班長楊欣澤悄悄籌劃了一場特別的“師長學長話成長”活動。

那次拉練途中,楊欣澤用薩克斯給大家演奏了一曲《回家》,接着席地而坐,跟新學員分享自己2021年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集訓時的經歷:“我平時吹爵士樂和流行樂比較多,有時會不自覺地炫技。第一次合奏時團長批評我,我不服氣。後來,錄下來仔細聽完,才發現自己的聲音的確很突兀。”

發現問題後,楊欣澤沒日沒夜地練習,終於把自己的聲音融入合奏,保證了最終的演出效果。“好歌手不一定是好合唱團員,但好的合唱團員一定是好歌手。”楊欣澤説。

“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一羣人才能走得更遠。”楊欣澤分享的故事讓王浩燃若有所思,也漸漸明白過來:“強軍事業需要一批批有志青年接續奮鬥。我現在要調整好心態,積極融入集體,爭取早日完成從一名地方青年向軍校學員的轉變,努力成長為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鍾福明 湯子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34 字。

轉載請註明: 火箭軍工程大學新訓旅開展“師長學長話成長”活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