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5月6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組織的會議上發表視頻講話,他表示烏方已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於5月9日訪問基輔,以證明兩國“站在同一邊”。這一天正好是俄羅斯的衞國戰爭勝利日。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烏克蘭多次在軍援和對俄製裁問題上對德國表示不滿。在此之前,澤連斯基曾拒絕了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的訪問。因其在外交上“受到冷落”,朔爾茨本週早些時候甚至表示近期並無訪問烏克蘭的計劃。
↑澤連斯基6日表示,烏方已邀請德國總理朔爾茨在5月9日訪問基輔。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5月9日前一天,包括朔爾茨在內的七國集團領導人將舉行線上會談,澤連斯基也將一同參加此次會談。
那麼,在會談結束後,朔爾茨會應烏克蘭邀約於9日訪問基輔嗎?
澤連斯基:為證明德國站在烏克蘭這邊
外媒報道稱,當地時間週四(5日)早些時候,澤連斯基和施泰因邁爾進行了45分鐘的電話溝通。據德國總統辦公室官員稱,澤連斯基在電話中邀請施泰因邁爾與朔爾茨領導的整個德聯邦政府訪問基輔,但當時並未透露具體的日期。外界紛紛猜測,烏方邀請訪問的日期可能會定在5月8日或5月9日。
當地時間6日,澤連斯基在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組織的會議上發表視頻講話,證實烏方已邀請朔爾茨在5月9日訪問基輔。他補充説,如果朔爾茨接受烏方邀請在9日訪問基輔,此舉將是一次“強有力的政治舉動”,可以證明“德國與烏克蘭站在同一邊”。
↑當地時間5月7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舉行了俄羅斯紀念衞國戰爭勝利77週年紅場閲兵總彩排。
5月9日也是俄羅斯衞國戰爭勝利紀念日。1945年5月8日24時,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書生效。由於時差原因,地處於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國將5月8日定為歐洲勝利日,蘇聯則將5月9日定為該國的勝利日,以紀念在二戰中犧牲的2700萬蘇聯軍民。蘇聯解體後,獨聯體國家沿襲了這一傳統。
外媒報道稱,美國、英國、法國以及德國等國的代表團此前均曾參加過俄羅斯勝利日傳統的閲兵儀式。俄羅斯一年一度的勝利日即將到來,但據稱今年並未邀請任何外國領導人蔘加。
據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表示,朔爾茨將在歐洲勝利日(5月8日)當天發表全國電視講話。該發言人補充説,今年的這一天具有“特殊意義”,同為納粹德國受害者的俄烏雙方正處於衝突之中。同日,德國還將作為七國集團輪值主席國與其他領導人當天舉行線上會談。
↑日前,柏林已批准向烏克蘭交付“獵豹”式防空坦克
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6日表示,此次會晤的時間安排“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正好在俄羅斯勝利日的前一天舉行。另據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6日證實,澤連斯基也將參加此次線上會談。該發言人稱,此次會談將集中討論俄烏衝突的最新進展、對烏克蘭的援助工作,並體現“七國集團在集體回應中繼續保持團結”。
德國態度從“5000個頭盔”到“提供武器”
外媒指出,烏方此舉可能標誌着烏德之間“外交僵局”開始解凍。在此次邀請之前,烏克蘭數週以來多次指責德國在對烏提供武器援助和對俄能源制裁問題上猶豫不決。
1月份,在俄烏局勢持續升温之際,一些歐洲國家當時已開始響應烏克蘭的請求向其運送武器。不過,德國防長蘭布雷希特當時僅宣佈將向烏克蘭提供5000頂防護頭盔。此舉不僅受到烏方官員的批評,也遭到了西方國家的諷刺。與此同時,由於對俄能源進口的高度依賴,德國強烈反對歐盟針對俄能源的全面禁令擬議。
面臨烏克蘭及其西方盟友的不斷施壓,德國逐漸打破此前拒絕運送武器的立場,陸續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以及更多的財政援助。不過,基輔與柏林之間的緊張關係並未因此緩和。當地時間4月12日,正在波蘭華沙訪問的施泰因邁爾原本計劃訪問烏克蘭,這一提議卻遭烏方拒絕。據悉,烏方認為,施泰因邁爾任德國前外長時與俄羅斯有着“密切的關係”。
↑4月中旬,德總統施泰因邁爾訪問烏克蘭的提議遭烏方拒絕。
澤連斯基拒絕接待施泰因邁爾的消息在德國政府引發廣泛批評,德國副總理哈貝克更稱烏方此舉是一次“外交錯誤”。據稱,自訪問被拒之後,施泰因邁爾曾多次試圖通過電話聯繫澤連斯基,但均未成功。本週早些時候,由於總統受到冷落,朔爾茨表示近期並無訪問烏克蘭的計劃。朔爾茨還表示,基輔方面的拒絕對德國政府以及“全體德國人民”都是一個問題。
但在5月5日的通話後,根據德總統辦公室發佈的聲明,澤連斯基與施泰因邁爾均認為通話是“建設性的、非常重要的”。該聲明稱:“過去發生的混亂已經消除,兩位總統都同意保持密切聯繫。”外媒報道稱,澤連斯基對此次通話表示,德國的領導力對於“反擊俄羅斯”而言很重要。
據環球時報報道,俄羅斯政治學家卡姆金在接受俄新社採訪時表示,“澤連斯基別無選擇。因為沒有德國作為歐盟領導人的支持,基輔政權將非常困難。現在,烏克蘭顯然需要德國加強財政援助和增加武器供應量。”
德對俄立場“大轉變”?或是重大戰略劇變的催化劑
西方官員指出,德國對烏克蘭的支持確實姍姍來遲,但並非“從未出現”。德國前駐美大使、現任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的沃爾夫岡·伊申格爾表示,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前,德國自2014年以來是向烏克蘭政府提供經濟支持的主要歐洲國家之一。但即便是俄烏局勢持續升温,柏林與莫斯科之間的經濟貿易關係也依舊牢固。
↑柏林碼頭一裝滿對烏援助物資的集裝箱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德國與俄羅斯在今年1月份的貿易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長。與2021年1月相比,德國對俄羅斯的出口增長 30.7%,進口增長 57.8%。儘管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柏林已經開始逐步結束兩國的貿易關係,包括對俄寡頭和企業實施制裁,以及支持歐盟對俄羅斯石油的擬議禁令。不過,一些德國官員仍然與俄羅斯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尤其是在能源領域。
伊申格爾指出,德國的對俄政策植根於歷史。“二戰結束後,一大羣德國人認為,如果這個國家今天能夠穩定,那是因為數十萬蘇聯士兵沒有開一槍就離開了德國領土。”伊申格爾説,“許多德國人認為,該國對克里姆林宮負有一定的感激之情,進而與俄羅斯建立了經濟和政治夥伴關係。”儘管西方國家近年發出警告,但德國繼續堅持相信“通過貿易改變”的政策方法。
然而,隨着俄烏衝突的持續,德國不僅放鬆了對武器出口的限制政策,還同意向基輔提供包括榴彈炮、坦克在內的“致命性武器”。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技術和外交政策負責人泰森·帕克指出,德國幾十年來對俄羅斯的矛盾心理突然轉變為2022年的強硬政策立場,實際上符合德國政治的“轉變政策”(wendepolitik)概念特點,即大規模事件成為重大戰略轉變的催化劑。
帕克解釋稱,朔爾茨立場突然轉變的決定類似於,德國在柏林牆倒塌11個月後迎來統一;或者例如,在日本福島核災難發生後,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立即決定逐步淘汰核電。“這是一個徹底的轉變,是因為它符合目前的公眾輿論,而政府機構只是接受並相信它。”帕克説,“這不是(政府)早已計劃好的,而是在利用這一時機。”
柏林自由大學的社會學家米爾科·萊夫克同樣指出,朔爾茨明白這是一個“恰當的時機”,可以讓民眾接受政府很久以前就必須做的事情。例如,試圖擺脱對俄能源供應的依賴,提高國防開支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佔的比例。
另據柏林赫爾蒂治理學院教授喬安娜·布賴森分析稱,德國目前是由聯合政府執政,因此有理由採取“大膽行動”以應對新形勢。布賴森表示:“聯合政府的三個政黨都做出180度的改變,綠黨同意考慮重啓核電;自由民主黨表示將承擔債務;而社會民主黨聲稱將把錢花在武器上。”
紅星新聞記者 胡藝玲
編輯 張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