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五月,一個草木繁茂、鮮花盛開的時節,空氣中瀰漫着浪漫的氣息。這種情結彷彿是可以蔓延開來的,對於世界各國的人們來説,五月總能營造出絢麗多姿的色彩,有愛情、有親情,有奮鬥、有狂歡,也有收穫和希望。他們各自用屬於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方式來度過五月,享受着自然帶給人類的饋贈,也珍惜着這春夏之交的美好光景。
法國:鈴蘭花盛放 迎來在當地比勞動節更流行的節日
5月的法國,春暖花開、萬物復甦。人們走在大街上的精神狀態是一年中最好的,這種特別強烈的幸福感從滿世界的鈴蘭花開始。即使再不好的年代,或狀態再不好的人,大家的心情也會因這小小的透着幽香的鐘形花頓然好了起來。其實從4月底開始,法國街頭巷尾的各大小花店、超市,甚至雜貨店、水果攤兒便擺放出了鈴蘭花。無論是為了搶佔商機,還是祈求幸福的心情過於急迫,都是可以理解的。
鈴蘭花象徵“春天迴歸”花期極短更顯珍貴
5月1日,借鈴蘭花祝福親朋好友的人比祝賀勞動節快樂的人要多,因為早在“勞動節”存在之前,鈴蘭花節就已經有了,而且是春天到來之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不僅在法國,在瑞士、比利時和安道爾等歐洲國家也都一直保留着這個傳統,可能是因為鈴蘭花具有“春天迴歸”的象徵意義,所以仍根植於凱爾特人的傳統文化之中。
鈴蘭花節可以追溯到羅馬儀式中祭奠植物女神弗洛拉的傳統儀式,帶有保護森林和大自然的祈願。鈴蘭花有一種獨特的幽香,剔透晶瑩、潔白純淨。更有傳説表示,它是聖母瑪利亞哀悼基督時悲痛至極落下的眼淚變成的,代表信念和愛、温婉和堅貞,或一種宿命的憂傷等。
鈴蘭花每逢春天必會蓬勃盛開,這種冥冥約定讓人們自然地聯想到綿綿不斷的生命力和希望;同時因為它的花期極短,也更讓人們感到幸福和快樂的稍縱即逝,所以祝福和珍惜變得彌足珍貴。
鈴蘭曾被國王用於贈送皇室女士 19世紀末走進平民階層
1561年5月1日這一天,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突然收到了一簇祝福他的鈴蘭花,他非常喜歡這份禮物,激動之餘決定每年的這個時候都向宮廷裏的每位女士贈送一束鈴蘭花。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傳統竟然一直持續到法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好時代”(特別是在大巴黎地區)。
而真正讓鈴蘭花節走出高大上的貴族圈層並最終得以平民化的,還得感謝19世紀末一位叫作費利克斯·梅約爾的著名歌唱家,因為他在他的巡迴演出中大力地推廣了這一傳統。
鈴蘭花節與勞動節的“緣分”二戰期間曾被合併到一起
很有意思的是,從1886年到1889年,世界工會的蓬勃發展極大地影響和震撼了法國。他們響應了5月1日作為法定帶薪休假日,工會在人們衣服的紐扣孔處別上一個紅色的三角形別針,象徵着每一天應該被分成三個相等部分:工作、休閒和睡眠。後來這個紅色三角形又逐漸被紅色玫瑰果所取代。
5月1日作為勞動者節日的勢頭強勁,一直到1907年,鈴蘭花節才又開始重新迴歸。到了1941年二戰期間,被德國法西斯操縱的法國偽政府維希政權以所謂的官方名義決定,將鈴蘭花節與勞動節正式並在一起,這對於鈴蘭花節來説也算是一種“不幸中的萬幸”吧,有點歷史喜劇感和黑色幽默諷刺的意味。
近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成功連任,幾天後便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鈴蘭花節和勞動節,當然也要面臨工會對馬克龍的諸項指責和要求,比如漲工資、反對養老金制度改革、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等等。左派代表人物梅龍雄儘管總統大選落選,但在工會中呼聲很高。他向人們承諾一定在今年夏天來臨之前再次集會,為改善和爭取勞動者的權益繪製具有實質性的藍圖。人們真的可以期待今年的五一勞動節成為走向美好未來的里程碑嗎?
無論如何,鈴蘭花一如既往在每年春天綻放。那麼就讓我們等待和祝福吧! 文/何宇紅(現居法國)
英國:五朔節花柱下 孩子們翩翩起舞
12年前復活節後的一個大週末,在計劃去位於英格蘭東南肯特郡的達爾文故居時,計劃順道走一下赫弗城堡——安妮博林的故居。間隔12年的時光,回顧那天的旅途,躍入腦海的影像是孩子們白胖胖的小臉和春陽一樣的笑容,圍着一根一抱粗的木柱,每隻小胖手都牽着一條連着柱頂的顏色各異的絲帶,女孩子穿着小白圍裙、黑皮鞋,男孩子穿着白襯衣、黑褲子和黑皮鞋,隨着華爾茲開始轉圈、交互,這一刻手挽着手的兩個孩子轉圈,下一刻換一個舞伴轉圈,仔細數一下,基本是4步的節奏,兩隻腳交替前進4步、後退4步,然後轉圈8步。
旁邊圍觀的人們聽着聽着,就找到節奏鼓掌合起來,看着五彩的飄帶沿着木柱如同一朵巨大的花,開而合,合而開。到舞蹈的後半段,小小舞者們離木柱越來越近,轉着圈,最後把所有的絲帶纏到了木柱上,然後退回原位,圍着大圓圈,鼓掌跺腳,完成;180度轉身,向所有的觀眾鞠躬。
觀眾的掌聲、口哨聲和叫好聲此起彼伏,而每個跑向自己父母的小舞者、連帶他們的父母,都收到了讚美和羨慕的眼神。
也許是那個春日夠特別:天是透亮的藍,偶有飄遊的白雲,葉綠花香,草色青青,深灰色的磚城堡如有着達爾文和皇后安妮的歷史一樣成了背景板,遊客和當地居民笑意盈頰,孩子們跑來跑去,音樂與鮮花,一起帶來的是日常但又舒適的幸福感。
也所以,這段五朔節的花柱舞一直留在了記憶深處。
五朔節,來自於古羅馬的慶祝花神的節日,在英國慢慢從15世紀演變成不帶有宗教意義的民間節日——慶祝春天的來臨,也因此,每年的5月1日是其正式的歡慶時間。
傳統上,各個村莊會豎起五月花柱,選出一位五月皇后,還有一身綠色的五月國王(或者綠巨人),村裏的青年男女們沿着花柱舞蹈。因為經常伴隨着飲酒和狂歡,清教徒們在17世紀施壓給議會,最終在1644年禁止使用五月柱。但此後查理二世復位,各地又視五月柱為慶祝和對王室的忠誠,而紛紛豎立起在村子裏。直到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期,五月花柱舞慢慢成為一種民俗,而且以孩子作為主舞者。
在五月,慶祝春天來臨時,成人們更流行的舞蹈是著名的莫利斯舞。起源於英格蘭的莫利斯舞文獻最早的記載在1448年,而此後,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都有莫利斯舞蹈民間團體,每年在英格蘭南部還有莫利斯舞蹈賽,舞蹈流派也多。但我個人覺得,在儀式感上面,莫利斯舞不如五月花柱舞,因為少一根不能移動的花柱。
當年查理二世統治時期豎起來最高的花柱在倫敦,高達39米,現在存留的最高花柱則位於北約克郡的Nun Monkton鎮,常年有一根高達26米的五月花柱。
至於音樂,現在長達8分鐘和10分鐘的五月花柱舞音樂與莫利斯舞的音樂有很多相似之處,大多數是民間樂曲流傳至今,而最著名的是由愛爾蘭豎琴家奧卡羅蘭寫作的《五月柱舞華爾茲》,這支舞曲莊重典雅,有禮樂之感。配上兒童純真的容顏,讓人想起孔子的“童子六七人”之舞雩詠歸。 文/李爽(現居倫敦)
德國:五月樹裝點的“土味浪漫”愛情豐收兩不誤
一進入5月,説變就變的“孩子臉”天氣彷彿一夜之間長大了,頓時變得可愛起來,也就是所謂春回大地的感覺。五一勞動節成為法定假期前,也是很多北歐國家的傳統節日,它有另外一個名字——五朔節。而這項古老的習俗從羅馬時期就已經存在,過了5月1日才算真正迎來了春天。
在德國很多地區都發展出了豎(或送)五月樹的習俗。按照大小和用途,五月樹分為兩種:大的叫五月樹,小的則叫愛情枝。大家可能會問,樹好理解,但和愛情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4月30日的晚上還是德國傳統的情人節——五月夜,就和咱國內的七夕一個道理。而裝飾一新的樹苗就是傳統上德國男青年用來表白的重要道具,類似於情人節的玫瑰。在這一天的夜晚,年輕男子會在親友們的幫助下,從樹林裏砍下已經長出新葉的樹苗,用綵帶裝點起來,把它綁到心儀的姑娘家的陽台上或水管上。當然,現在私自砍樹的行為已經不多見了,像賣聖誕樹一樣,很多城市都有出售樹苗並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
土歸土,送花送樹在德國也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習俗了,最早在1334年就有了相關的文字記載。而為了表明這五月樹是誰送給誰的,送的人會在樹幹上刻上心儀的人的名字、祝福的話語和自己的名字,或者掛一個心形紙。倘若一個女生比較受歡迎,她家的門口會出現好幾棵五月樹,這也算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吧。
五月樹會在姑娘家門口放置一個月,到6月1日的晚上,送五月樹的男孩就會過來回收五月樹。倘若兩情相悦,男子來回收五月樹的那天就會收到女方的邀請。按照習俗,女方的父親會送給他一箱啤酒,女方的母親會送給他一整個烤制的蛋糕,而姑娘則會送給她的心上人一個香吻,這也標誌着兩人的交往正式得到了女方家長的認可。
説完了愛情枝,我們回過頭來説説五月樹。一般的五月樹都得有一二十米高,最高的據説有50米。如果你在春季去德國南部旅遊,大概率能見到這種一般在村鎮廣場上豎立起來的五月樹。
五月樹的意義有兩個:一個是祈望來年的豐收,另一個是慶祝春天的迴歸。豎五月樹在德國的很多農村都是個大日子。這一天,很多村裏的青壯小夥都會穿上當地的民族服裝,喊着號子將五月樹豎到預先挖好的深坑裏,再固定。
不同地方的習慣也不同,有的地方在樹豎起前就會裝飾好,有的地方則會在樹豎起來之後派專人上去固定花環和其他裝飾。但現在這種傳統的豎樹方式越來越少見了,因為很容易引起事故,不少地方現在採用機械作業。從費用的角度考慮,也有不少鄉鎮豎立了半永久式的五月樹,幾年或幾十年內都不用更換。
五月樹上的裝飾也是千差萬別。最典型的有兩個區域,一個是巴伐利亞的五月樹,樹上一定刷着藍白條紋或者底下再刷上藍白格子;另一個則是德國中南部的弗蘭肯地區,五月樹是紅白條紋的。樹豎起來以後,音樂、啤酒、香腸和民族舞蹈是永遠少不了的存在。這也大概是每年9月啤酒節前德國最熱鬧的一個節日了。
而有的地方,五月樹也會在4月30日晚上豎起,這時候大家往往會在五月樹附近再點一堆篝火,人們圍繞篝火又唱又跳,直到凌晨才會散去。這也是德語裏的諺語:Tanz in den Mai(跳進五月)的由來了。文/汪磊(現居德國)
美國:緬因州的五月春獵 大人孩子都成“狩獵人”
在美國的北大荒緬因州,狩獵的習俗仍然保留着,只不過是在現代的法律規範和科學評估下進行的。管這件事的部門,叫做緬因州內陸漁獵部,它負責規定漁夫和獵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用什麼工具捕獵,以及要捕獵什麼種類、什麼年齡、什麼性別和什麼數量的野生動物。以2022年為例,最新公佈的規定是:獵鹿時間從10月1日開始,到12月5日結束,每人限獵一頭雄鹿,且鹿角長度不得低於3寸。其中,10月1日到10月28日為只許用弓箭獵鹿的時間,10月29日為只允許緬因居民狩獵的時間,10月31日到11月26日,可以用槍;10月28日至12月3日,可以使用古董獵槍(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使用的槍械)。同樣,對於獵熊、獵麋、獵兔、獵狐、獵郊狼、獵鳥等也有細緻的規定。
我先生的弟弟麥克酷愛打獵。我問他:“規定得這麼細,你記得住嗎?”他説:“哦,你必須記得清清楚楚。我年年都把最新規定打印出來,隨身帶着、隨時檢看,免得違法。不過你要是年年打獵,你就大致知道是怎麼回事,看一遍也就記得差不多了。隨身帶一份,只是怕萬一記不清。”
大部分的狩獵活動都在秋冬季進行,就是所謂的秋獵。可是,緬因州還有一項春獵活動,那就是5月2日到6月4日的野火雞春獵:在規定的獵區內,每名成年獵人限獵兩隻野火雞。緬因的野火雞實在太多了,走在城中或開車穿過田野,總能看見路邊成羣的野火雞,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黑龍江聽老輩人講他們剛到北大荒時的情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
為了將狩獵的傳統傳承下去,每年春獵和秋獵都規定了“少年狩獵日”:這一天拿到了少年狩獵許可證的男孩、女孩,可以在成年獵人的有效督導下,在規定地點狩獵。以今年的春獵為例,規定了在4月30日這一天,10歲以上的少年獵人可以去獵野火雞,限量兩隻。這一天,大人陪着孩子進獵區打野火雞,大人可以提供指導,但是不能開槍——因為在少年狩獵日,只有少年獵人可以開槍。
我跟我先生不打獵,但是到了5月,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春獵”,那就是採蕨菜、採蒲公英、採松花粉、採鈴蘭。這裏的蕨菜,當地人叫豎琴頭,樣子和味道跟我們中國東北的蕨菜差不多;這裏的蒲公英,花和葉可以做沙拉,根可以曬乾了泡茶。蒲公英遍地都是,花5分鐘就能在自家園子裏採一盤。豎琴頭不好找,我問當地的朋友,他們回答説:“啊,豎琴頭啊,每個人都有一塊自己的秘密領地,只有自己知道,不告訴別人的。”不久,我就也找到了自己的領地——我們家東鄰有一塊撂荒了的低窪地,我們家西鄰有一個棄屋的背陰處,都長滿了豎琴頭,只不過等我發現時它們的蕨葉都張開了一尺多了,吃不得了。今年我看着這片豎琴頭漸漸冒出了卷卷的小頭,就想着哪天去採一把來炒着吃。
緬因州又稱“松樹之州”,所以盛產各種各樣的松樹,松花盛開的時候,一陣風過,就能看見花粉在風中飄蕩,就像颳起了黃色粉塵,很容易就能收滿一紙袋。
5月採鈴蘭,是我到了緬因以後才學來的雅事。離我們家兩公里處,有一大片森林,林下長滿了密密麻麻的鈴蘭。去年採回放到家中,香了至少半年——現在新的鈴蘭開了,舊的鈴蘭仍有餘馨。文/一葉聞(現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