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法國特派記者 劉玲玲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 重】馬克龍,還是勒龐?法國選民4月24日為法國總統決選投下的選票吸引着全球的密切關注,因為它被認為有可能“重新定義”法國在西方世界的地位,以及歐盟和跨大西洋聯盟的未來。截至當地時間24日午時的數據顯示,法國選民投票意願創10年來新低。相比之下,可能更想去法國投下一票的是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的政府。在法國大選第二輪投票前,歐盟多國政要罕見地放棄了過去“小心翼翼地避免”干涉成員國選舉的傳統,聯名撰文或公開喊話抨擊勒龐;為給馬克龍助選,歐盟還特意將對俄羅斯的新一輪制裁延遲到大選之後。圍繞俄烏軍事衝突進行的國際站隊,似乎也延伸到了法國大選的投票站。與此同時,媒體發現“法國更分裂了”,《華爾街日報》24日稱,無論誰在週日獲勝,都將繼承一個在經濟、代際和地理界限上分裂的國家,“富裕的城市選民傾向於馬克龍先生,而農村地區的年輕工人階級選民則支持勒龐女士”。
當地時間24日,法國大選進行第二輪投票,圖為馬克龍在投票站投票。
投票率依然不高
從24日上午8時起,法國本土各地的投票點開放。《環球時報》駐巴黎記者當天上午在一處投票點看到,不時有選民進入投票,大都佩戴口罩,現場並未排起長隊。按照程序,巴黎等地的投票站將於當晚8時(北京時間25日凌晨2時)關閉,隨後首批出口民調將對外公佈。另外,法國海外領地的選民及居住在海外的法國人已提前投票。
法國媒體稱,第二輪投票面臨的最大問題依然是“棄票”。據法國BFM電視台報道,24日預計將有25%至30%的選民放棄投票,再加上法國大部分學校本週末放春假,投票率可能進一步降低,這增加了選舉的不確定性。根據法國內政部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當地時間24日中午12時,第二輪投票的投票率為26.41%,低於2017年的28.23%和2012年的30.66%。法國政治學者莫林對法新社説,很多人拒絕投票的原因是,雖然兩位候選人將帶來“不同的法國”,但人們並不認為他們能帶來擺脱購買力下降等經濟困境的差別。
根據益普索進行的最新民調,馬克龍的支持率在選前已達到56.5%,勒龐則為43.5%,比她5年前的成績好得多。《華盛頓郵報》24日提醒,2017年法國大選的選前民調與選舉結果差距接近9個百分點,“自2016年英國脱歐公投意外成功以來,歐洲很少有人敢於排除意外”。
“4月24日是關於法國未來的公投”,馬克龍在大選前最後一次公開採訪中對BFM電視台稱:“這是在離開或不離開歐洲之間的選擇。”勒龐在臨選前的一次集會上則抨擊馬克龍的表現顯示了“精英對普通人的蔑視”,她説:“週日的問題很簡單:馬克龍還是法國。”
77歲的喬治·馬盧克24日在塞納-聖但尼省投了馬克龍一票,“我沒有棄權過,這是我的義務和權利。自德斯坦總統以來,沒有哪位法國總統真正降低了失業率,但是馬克龍做到了”。49歲的瑪麗·卡瓦則表示,她和第一輪投票一樣選擇了勒龐:“希望法國能有所改變。”
當地時間24日,法國大選進行第二輪投票,圖為勒龐在投票站投票。
外國政要公開拉票
法國《世界報》23日稱,歐盟27國通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在某一成員國大選時表現出偏袒。畢竟,他們知道自己必須與贏家談判,而不論贏家是誰。他們通常急於證明自己置身於某國的國內政治鬥爭之外。然而,法國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國家,它是歐盟的創始成員國,也是歐盟的支柱之一。僅僅是疑歐的候選人勒龐存在入主愛麗捨宮的可能性,就令從柏林、阿姆斯特丹、羅馬、馬德里到哥本哈根的歐洲各國政府緊張不安。
決選日前幾天,歐洲反欺詐辦公室的一紙報告,指控勒龐及其政黨“國民聯盟”成員“挪用歐盟資金”。除了直接向勒龐發難,歐盟也不給勒龐攻擊馬克龍的機會,據《世界報》報道,儘管馬克龍也支持對俄羅斯石油禁運,但如果歐盟27國此時同意停止購買俄石油,那麼燃料價格很可能會立即飆升,這將給勒龐提供新的論據,稱她才是捍衞民眾購買力的最佳人選,並反對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考慮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布魯塞爾沒有人試圖在法國大選前討論這個話題。一名歐洲外交官透露,“我們只是不想讓馬克龍的競選複雜化”。
第二輪投票開始前夕,一些歐盟國家領導人紛紛就法國大選表態,以“維護歐洲團結”。德國總理朔爾茨、葡萄牙總理科斯塔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4月21日在法國《世界報》發表文章稱,這是一個選擇:一個是認為法國留在歐盟才會更強大的民主候選人,一個是公開支持攻擊我們自由和民主的極右翼候選人。他們宣稱,由於俄烏的軍事衝突,“我們需要一個捍衞正義、反對普京等獨裁者的法國。希望選民為法國選擇這樣的願景。”對此,美國政治新聞網評論稱,這是外國領導人“罕見地干預法國大選”。
英國《金融時報》23日稱,馬克龍第一輪勝出,讓歐盟和北約的政策制定者們稍微鬆了一口氣,但他們擔心法國仍有可能選出一位希望該國退出北約、撕毀歐盟條約、並與普京恢復關係的總統。盧森堡首相貝泰爾直言:“法國必須阻止勒龐當選,如果她勝利,不僅意味着法國脱離歐洲核心價值觀,也意味着歐洲核心價值觀會遭到改變。”
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在盯着這場大選。“為什麼法國大選在美國如此重要?”美《國會山報》23日稱,這次投票被視為對馬克龍與歐美國家建立的密切聯繫以及勒龐推動的建立“更加獨立的法國”之間的一場全民公投。報道稱,“美國建制派顯然希望馬克龍獲勝,儘管拜登政府對外只是表示密切關注選舉”。
法國也更加分裂了
《紐約時報》23日稱,不管大選結果如何,都將是法國的一場“地震”。法國已經變了。中左翼和中右翼政黨已經“毀掉”,之前沒有一個仇外的民族主義領導人被允許進入政治主流,而現在勒龐已經成為法國的“新常態”。文章稱,如果馬克龍是“險勝”,他將面對一個格外“不安和分裂”的國家。
報道稱,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西方社會一樣,法國也出現了分裂,自由主義的、全球化的、大都市精英構成的主流社會與“邊緣地區”分道揚鑣。左派和右派之間古老的階級戰爭,已經轉變為全球主義者與民族主義者之間的認同戰爭。在馬克龍忙於消解法國國內的認同差異時,反移民和反伊斯蘭教仍然是勒龐的核心理念,無論她在這次競選中做了多少人設的改變,這些問題都將在大選後長期存在,考驗法國抵禦日益增長的分裂勢力、街頭抗議和政治瓦解的能力。
巴黎政治學院歷史中心主任拉薩告訴美國廣播公司,目前很多將票投給馬克龍的人,並非是因為支持馬克龍的政策,而僅僅是因為反對勒龐當選。同樣據該學院政治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選擇投票給勒龐的選民中,有38%的人首要動機是阻擋馬克龍重返愛麗捨宮。
比利時歐洲動態網站23日稱,選民糾結於自由派親歐候選人馬克龍和民粹主義疑歐候選人勒龐兩者選誰更好,有人將此次大選定義為“上層法國”和“下層法國”之間的對抗。法國已經迷失了方向,當地66歲的屠夫傑拉德哀嘆,在前社會黨總統密特朗限制工作時間之後,他轉而支持極右翼。他説,外國人不工作就領取社會福利讓他憤怒。
“馬克龍的失敗將是普京的勝利。”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23日稱,不管24日選舉結果如何,極端主義候選人的空前吸引力令人擔心跨大西洋聯盟的健康,“這確實是一個黑暗的轉折點”。英國《經濟學人》24日稱,對於現年44歲的馬克龍來説,連任將是一項壯舉。然而,即使他獲勝,他也將面對一個四分五裂、心懷不滿的國家,第二任期將面臨“管理失望和期望”的雙重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