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陳思佳】“歐洲持有的非洲文物數量,比包括非洲在內的其他任何地區都要來得多,這是幾個世紀的暴力掠奪的結果。”
5月15日,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刊登了專欄作者諾斯莫特·巴達莫西(Nosmot Gbadamosi)的文章,指出在過去50年時間裏,歐洲國家始終在忽視非洲政府和學者要求西方歸還文物的主張。西方博物館雖然自稱“樂意開展對話”,卻不斷用各種藉口拒絕非洲的要求。
今年2月,尼日利亞從英國接收了兩件貝寧青銅雕塑,這些文物時隔一個多世紀後終於重回故土。德國勞滕施特勞赫-霍埃斯特5月15日也將部分貝寧青銅器移出庫存,計劃在最後一次展覽之後歸還給尼日利亞,尼方希望能在6月之前確定歸還日期。這些例子似乎表明,西方國家正在逐步歸還非洲文物。
但巴達莫西指出,非洲國家費盡心思才讓西方博物館交出來的文物,其實只是他們龐大非洲文物館藏的“冰山一角”。她援引法國藝術史學家本尼迪克特·薩瓦(Bénédicte Savoy)的話稱,西方博物館雖然嘴上承諾會歸還文物,但過去50年裏真正移交給非洲國家的數量卻相當有限,他們正在用各種冠冕堂皇的藉口拖延歸還進程。
巴達莫西:關於非洲被盜文物的辯論在時間上被“凍結”
文章稱,在經過幾個世紀的暴力掠奪後,歐洲和美國的博物館持有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非洲文物,如比利時皇家中非博物館藏有18萬件,大英博物館有7.3萬件,美國各地博物館裏的非洲古文物數量也有5萬件。
50多年前,非洲各國政府在爭取獨立的背景下,開始要求西方國家歸還被掠奪的文物。但巴達莫西指出,儘管有過一些歸還的案例,西方的策展人也不斷做出“博物館去殖民化”的承諾,實際上真正能回到非洲的文物卻不多。
文章舉例稱,今年2月,大英博物館歸還的兩尊貝寧雕塑回到了尼日利亞,這種由青銅、象牙或木頭雕刻而成的藝術品是古代非洲西部貝寧王國的重要遺產。然而在歐洲殖民者的掠奪下,這些文物大多都流入了歐洲,如今大英博物館中還收藏着3000多尊貝寧雕塑。
一件約16至17世紀的貝寧青銅雕刻 圖自大英博物館網站
巴達莫西總結説,現在西方機構拒絕歸還的文物的理由基本可以歸結為兩類:西方博物館必須對藏品進行漫長的溯源研究,以確定這些文物“確實是被盜的”;判斷非洲博物館是否具備保管文物的能力。
但法國藝術史學家本尼迪克特·薩瓦認為,這些主張可能只是西方博物館通過敷衍、拖延進程來迫使非洲放棄索要文物的手段。薩瓦在近期發行的新書裏研究了西方政府官員、博物館管理人員的信函和會議記錄,發現在過去40年裏,關於歸還文物的討論早已數不勝數,但直至今日也幾乎毫無進展。
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尼日利亞時任文物部門負責人埃克波·埃約(Ekpo Eyo)在1972年曾向多個歐洲大使館發函,要求永久借展一批貝寧青銅器。但即使是這樣一個合理的請求也在西方引發恐慌,德國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主席漢斯-吉奧格·沃密特(Hans-Georg Wormit)回應稱,柏林的藏品都是“合法購買的”。
薩瓦在她的書中指出,沃密特當時沒有提到的是,這些文物最初是1897年英國士兵洗劫貝寧王國時搶來的。在沃密特的阻撓下,當時的西德外交部拒絕了尼日利亞的出借請求。
今年2月,尼日利亞接收兩件英國歸還的貝寧青銅器 圖自英媒
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向被掠奪的國家歸還藝術品”的決議後,德國斯圖加特林登博物館時任館長弗雷德里希·庫什莫爾(Friedrich Kussmaul)還聲稱,非洲博物館管理人員“幾乎沒受過足夠的現代教育”來維護博物館。他甚至揚言,非洲索迴文物的主張“沒有法律或道德基礎”,“獨立運動給非洲人帶來了‘誇大的自我尊嚴和傳統感’。”
薩瓦對此批評説,儘管西方博物館相信自己的非洲藏品有助於展示“普世”遺產,但諸如庫什莫爾這樣的表態仍清晰地顯示,“種族和文明等級觀念已經滲透到他們的思想之中”。
肯尼亞記者克里斯汀·蒙蓋(Christine Mungai)2018年在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發表的專欄文章也認為,“非洲沒有能力保護文物”的觀點本就是西方人的傲慢言論,這不過是殖民主義為“壟斷文化”的行為所做的開脱。
蒙蓋強調,不應把被掠奪的文物與殖民主義分開看待,前者就是殖民主義歷史的一部分,那些將殖民主義視作“對非洲恩惠”的觀點應當被徹底地駁斥,“無論西方人多喜歡、多‘關心’這些文物,它們也從來不屬於西方人。”
在西方博物館千方百計的搪塞之下,非洲國家在過去數十年裏討回文物的努力也大多無果而終。巴達莫西回顧説,2021年10月,尼日利亞政府還曾致函大英博物館,要求對方歸還所有在殖民統治期間掠奪的文物,但依舊沒能得到積極的回應。
巴達莫西呼籲國際社會對西方博物館施加壓力,迫使它們公開儲藏室裏那些藏品的清單。她強調,非洲國家應當要加強獨立的文物溯源研究,建立非洲自己的推動文物歸還工作的獨立機構,擺脱歐洲人的影響和干預。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