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呼之欲出:“個人賬户制+商業金融產品”聯手補短板

個人養老金呼之欲出:“個人賬户制+商業金融產品”聯手補短板

中央定調,個人養老金提上日程。“要推動發展適合中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願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與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相銜接,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近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信號不言而喻。而在“一家獨大”的第一支柱面臨可持續性的挑戰,第三支柱又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之下,個人賬户制或許會成為個人養老金乃至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的關鍵突破口。

瞄準個人賬户制

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會議強調,要完善制度設計,合理劃分國家、單位和個人的養老責任,為個人積累養老金提供製度保障。要嚴格監督管理,完善配套政策,抓緊明確實施辦法、財税政策、金融產品規則等,讓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讓參與各方有章可循、制度運行可監測可檢驗。

據瞭解,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是一個“三支柱”體系。第一支柱為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為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為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而個人養老金則是第三支柱中的關鍵。

中央定調個人養老金,並不突然。今年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遊鈞就曾透露,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在緊鑼密鼓地推出”。8個月後的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再次提到,發展養老第三支柱主要是有兩個方面的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建立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個人養老金制度。當時,聶明雋便提到了一個關鍵的信息:個人養老金擬採取個人賬户制。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2018年度重點課題《建立中國特色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研究》中曾介紹,“個人賬户制”是政府鼓勵個人向專門的賬户進行繳費,個人根據自身風險收益特徵選擇相應的符合條件的養老金融產品進行投資,以積累養老金資產的制度安排,並且將遵循個人主導、自願參加,享受税收優惠制度三大原則。

在該制度下,税收優惠政策的主體是賬户持有人,載體是賬户,打破養老金產品的壁壘,使賬户持有人可以用一個賬户購買所有符合條件的金融產品,提高第三支柱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對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陳凱曾撰文指出,賬户制的個人養老金可以結合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風險偏好,選擇不同風險類型的投資產品,豐富個人選擇,提升個人參與感。此外,賬户制下投保人能夠更直觀地看到賬户的變化,瞭解自己的退休養老收入,增強投保人對制度的信任。

“叫好不叫座”的第三支柱

個人賬户制度有望以其靈活、直觀的優勢調動個人養老金的發展活力,但由此也反映出了背後一個關鍵的問題:近年來,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探索似乎並不如人意。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我國的個人養老金髮展已經經過多年探索,並分別建立了城鄉兩套獨立運行的體系,但依然屬於自願而非強制性質,還有大量人口目前處於空白狀態。

今年4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迎接老齡化社會-養老金改革”分論壇上,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也表示,第三支柱是自願的商業性體系,第三支柱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老百姓金融消費習慣、預期壽命、老齡化和出生率都有關係。“但是目前,我國第三支柱的整體比例非常低。” 肖遠企説。

就2018年啓動的個税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而言,根據人社部和銀保監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末,試點地區參加個人税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人數只有 4.88萬人,保費總額也僅有4億多元。從三年試點進展來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產品“叫好不叫座”,發展速度遠低於市場預期。

“實際上,中國的儲蓄率非常高,而這些都可以算作養老金的一部分,但這些儲蓄多以短期為主,不具備養老特徵。目前我們要做的,是把不具備養老特徵的大量個人資金轉化為長期的、有養老屬性的、有相對安全保障和一定收益的第三支柱養老產品。”肖遠企表示。

而聶明雋提到的另一任務,即規範發展個人商業養老金融產品。聶明雋指出,要按照市場規則運作和監管,在投資產品的選擇上,將符合規定的儲蓄存款、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都作為個人養老金的產品,以利於參加人根據不同的偏好自主選擇,也為市場充分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

柏文喜表示,《意見》的通過,將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居民的養老選擇,對促進個人養老金全覆蓋以及提升養老金保障能力與替代率產生積極影響,在解除老百姓養老負擔與顧慮的情況下,有力促進當前消費與百姓生活質量。

求解養老難題

“人口增速下降導致進入勞動年齡人口與養老金領取人口比例降低,不斷加大養老金代際更替壓力,同時,一些未充分就業和靈活就業人羣的養老問題也需要正視。”柏文喜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是我國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基本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也迎來了挑戰。今年5月,發佈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18.7%。與2010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個百分點。

早在2019年,人社部就曾提到,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高峯持續長等特徵明顯,讓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運行面臨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之下,“養老不能只靠基本養老保險”的結論也逐漸成為行業的共識。

“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重在保基本,個人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有助於提高養老質量。”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也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有利於健全全生命週期理念,落實養老的個人責任,豐富養老資源。“中國存量老年人總體支付能力並不是很強,個人養老金制度既要照顧現實,更要着力於新增老年人的需求。從一定意義上説,個人養老金制度是着眼於未來發展的。” 孟立聯説。

而着眼未來的前提,則是個人與金融機構都應做出相應調整。“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是積累養老資產,而非簡單的長期儲蓄,”婁飛鵬指出,“個人需要從理念上由儲蓄養老轉變為投資養老,根據個人情況,既積極參與又量力而行,按照長期投資思路提高這方面的積極性。從金融機構方面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不僅是資產的保值,更重要的是資產增值,要切實做好資產配置追求長期投資收益。”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實習記者 韋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3 字。

轉載請註明: 個人養老金呼之欲出:“個人賬户制+商業金融產品”聯手補短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