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有想到,2021年一開年,關於電動車續航問題,竟然引起了一場激烈的口水戰。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1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説:“如果某一位説他的車既能跑一千公里,又能幾分鐘充完電,還特別地安全,而且成本還非常低,那大家不用相信,因為這在目前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
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明眼人一聽就懂,這是在説廣汽埃安。此前,廣汽埃安曾發佈了一連串很厲害的技術:一個是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可8分鐘充滿80%,預計今年9月量產,首款搭載車型是AION V;另一個是續航里程可達1000公里的硅負極電池,將於今年第四季度量產,首款搭載車型是AION LX。
對於專家的質疑,廣汽方面第一時間做了回覆。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公開表示:“8分鐘快充也不光是電池的問題,也跟充電樁有關,不要把技術突破和商業推廣的問題混為一談。”根據公開的信息,8分鐘80%快充和1000公里續航電池是兩個技術,而且廣汽埃安貌似信心十足,甚至連時間表都給了。
對此,無論是消費者還是資本市場,似乎都持開放態度。在信息發佈當日,廣汽集團A股盤中漲停,港股也收漲19.5%,甚至連石墨烯相關概念股也紛紛上漲。難道讓世界新能源車企們頭疼的“續航短”和“充電長”難題,就這樣被廣汽埃安攻克了?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衝擊1000公里續航,除了廣汽還有他們
顯然,從廣汽的宣傳話術上看,還是很討巧的,邏輯上沒有硬傷,那就是突出一個點,但需要設置一些條件。
比如:8分鐘充滿80%電量,現在大多數都通達到30分鐘80%,那麼在提高電壓和電流的情況下,是可以實現的,只是是否能推廣開來,電池電芯能否受得了就難説了。還有續航1000公里的汽車,只要把電池加大也可以實現,但是車子要多大,成本要多高,能否量產,都是問題。就像現在的手機,如果為了續航不考慮外觀和手感,做得和磚頭一樣,是否還有人買呢?
業內專業大咖們普遍認為,按照正常的市場標準,續航1000公里需要電池技術突破,但按目前的技術水平很難,需要時間。但是,因為這是電動車的核心痛點,而目前各新能源車企股價都高得離譜,所以必須把故事講下去,那麼“1000公里續航”是一個絕佳的概念。
目前,不只廣汽埃安,“1000公里俱樂部”還有三家企業,形成了四種技術路線。比如蔚來在NIO DAY上推出的150kWh固態電池(其實是半固態),實現360Wh/kg超高能量密度,裝到首款轎車ET7上續航可以達到1000公里,不過正式裝車要等到2022年4季度。而上汽聯合阿里打造的智己汽車,與寧德時代共同開發摻硅補鋰技術電池,也宣稱首款新車續航可達1000公里。
當然,最早提到1000公里續航的還是特斯拉,新一代電動跑車Roadster配備200kWh的電池組,採用自研的無鈷電池,能量密度達到400Wh/kg,不過交車可能也和蔚來一樣要2022年了。
車企們跑得太快,電池供應鏈還沒跟上
可見,1000公里續航背後,需要更先進的電池技術支撐,而眼前都無法實現。而廠家提前發佈,只是為了提前站位,搶佔流量,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特斯拉Roadster的“跳票”以及蔚來ET7的順延兩年交付,都是這種在科技界已經非常嫺熟的期貨玩兒法。
如何提高電池能量的密度,這對新能源汽車續航的里程尤為關鍵。從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技術到寧德時代的CTP技術,新能源企業一直在努力突破,不過目前所做的都是對現有技術的優化,不足以支撐新能源車行業的革命性進步。而固態電池和石墨烯電池確實是兩個重要的方向,一旦技術成熟意義非常重大。
以固態電池為例,能量密度可以做到300-400Wh/kg以上,理論上能量密度更高達700Wh/kg,幾乎是現在最先進的鋰電池數據的一倍。更重要的是,固態電池沒有液態物質,意味着其不會漏液,當損壞、被穿刺時不會着火或者產生爆炸。只不過,目前蔚來所説的固態電池為“原位固化”電池,本質是採用了固液電解質技術,其實是“半固態電池”,是一個過渡方案。
嚴格地説,目前各企業的電池新技術,仍然是對固有的修修補補,雖然比結構優化要更進一步,但也不算是革命性的,主要還是摻硅以及預鋰化技術的應用。比如:特斯拉4680電池導入了硅負極,國軒高科210Wh/Kg的LFP電芯首次成功地應用了硅負極材料,蔚來150kWh固態電池包則採用了無機預鋰化硅碳負極,還有上汽智已將採用的摻硅補鋰電芯,都是類似的技術。
而廣汽埃安的快充技術則是以石墨烯作為導電添加劑(最多不超過8%)製造硅基複合負極材料,而石墨烯的導電率是炭黑材料的1000倍,所以可以提升電池的高倍率充電性能,這就是“8分鐘充80%的理論基礎。
當然,就算是這些“小修小補”的技術,真正實現量產也需要時間。按照廠家的進度,一部分今年就能推出,但是否量產還是未知數,還有一部分要等到2022年。而真正的固態電池技術落地,預計要2025年才能實現。
高續航意味着高價格,短期未必是最優解
對於電動車,高續航能力自然讓人期待,但是如果代價是“天價”,肯定也會讓用户望而卻步。比如:特斯拉的新一代Roadster起價約合人民幣136萬元,而蔚來ET7價格在50多萬元,其實是在賭兩年後技術成熟,電池成本降一半。
所以,很多業內人士對一味地追求高續航提出質疑。消費者的續航焦慮,其實關鍵點並不是續航里程,而是是否能方便的補電,畢竟燃油車一箱油也不是就能跑1000公里,但是加油方便。所以,如果未來兩三年內充電設施、換電設備逐漸完善,現在的五六百公里續航里程其實已經足夠用了,如果市內代步三四百公里也沒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是體驗。續航里程長意味着電池大,車就重,等於是“天天自己拉自己”,對於車子的操控感受、性能指標,以及易損件的壽命都沒好處。比如蔚來ES8剛上市的時候,因為續航里程短受到詬病,其實廠家也是從操控的角度考量的,這也是各企業都在佈局快充樁,蔚來還大力推廣換電站的原因。
總的來説,電動車還處於發展初級階段,很多方面都不完善,對於消費者的里程焦慮,靠大電池堆續航未必是最優解,隨着配套設施逐漸完善,600公里就是取代燃油的分水嶺了。
而1000公里續航大家會在自家的頂配高端車上體現,展現技術實力和提升品牌形象。更重要的價值在於,企業在追求1000公里的過程中,通過技術升級,開發更小、更輕的電池,整體上提升純電動車的使用體驗,而為了高續航一味堆料效果未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