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奧三處世遺曾瀕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薇琪】在今年7月召開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包括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及其潟湖在內的7項世界遺產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另外,英國利物浦海事商城景觀被從《世界遺產名錄》中除名。成為世界遺產會給當地帶來知名度、旅遊收入以及資金和技術支持,但是當戰亂、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偷獵、城市無序發展、過度旅遊等情況對遺產項目構成潛在或迫在眉睫的威脅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可能將其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或者從《世界遺產名錄》中除名。在德國和奧地利,就曾有三處世界遺產先後出現在《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中,而且其中一處已經被從《世界遺產名錄》中除名。

德奧三處世遺曾瀕危

德累斯頓易北河谷

德累斯頓易北河谷:被除名的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不僅屬於本國,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明確規定,公約締約國的責任就是保護、保存和展出本國的文化與自然遺產,將其完整地傳承給後代。如果世界遺產所在國家不能保證在一定時期內採取必要措施有效保護遺產項目,並使其最終失去作為世界遺產的價值,該遺產項目將可能從《世界遺產名錄》中被除名。

德累斯頓市所在的易北河谷全長18公里,以老城區的18、19世紀巴洛克式建築和郊外優美的自然風光著稱,於2004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德累斯頓市政府為解決交通問題,計劃修建一座橫跨易北河的橋。世界遺產委員會堅決反對這樣做,認為新建橋樑會破壞易北河谷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當年就將其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同時建議通過修建地下隧道替代在地面建橋,德國聯邦政府也承諾為德累斯頓提供援助資金。但德累斯頓市民經過公投,支持建橋的票數超過60%,工程於2009年啓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隨即將德累斯頓易北河谷從《世界遺產名錄》中除名。2013年,全長636米的森林宮殿大橋竣工通車。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大多位於貧窮或不能勝任保護工作的國家。而德國是經濟強國、文化大國,在保護歷史古蹟和自然環境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可以説,德累斯頓市是為了城市的交通便利和現代化發展,主動放棄世界遺產的地位。

科隆大教堂:一進一出《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目的不是制裁與懲罰,而是希望利用世界遺產基金實施救援,同時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以挽救和保護瀕臨毀滅的珍貴遺產。如果遺產所在國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提高保護力度,解除遺產項目面臨的危險,在通過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重新評估後,就有機會摘掉“瀕危”的帽子。

科隆大教堂位於德國科隆市中心,這座哥特式建築始建於1248年,直到1880年最終完工,是在二戰中倖存下來的著名城市標誌性建築,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因科隆市計劃在萊茵河沿岸興建多座高樓大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現代建築會破壞大教堂附近城市景觀的完整性,改變傳統的城市天際線,所以在2004年將其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科隆市聽取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建議,暫緩興建計劃,並在遺產地周邊劃定緩衝區,保護了世界遺產的獨特價值,因此得以在2006年脱離《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維也納歷史中心:命運未卜的瀕危遺產

截至2021年7月,全球共有1154處世界遺產,其中52處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大部分位於發展中國家。2017年,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名字也赫然出現在這份名單裏。

維也納從古典樂時代起就是歐洲的音樂之都,老城作為曾經的哈布斯堡帝國的皇城,至今保留有不同歷史時代的印記,建於19世紀晚期的環城大道內彙集了巴洛克式、哥特式、羅馬式的建築和園林,於2001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此後,維也納市政府計劃在市中心建造面積6500平方米的現代化設施,包括室內溜冰場、會議中心和高檔住宅樓。其中維也納溜冰俱樂部洲際酒店項目並未遵守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規定,將新建築高度控制在43米以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新工程會使老城區的整體文化價值大打折扣,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於2017年將其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維也納市民中有兩種聲音,一部分人贊成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決定,認為有必要阻止破壞文化遺產價值的行為,另外一部分人則支持市政府打造高層建築,認為城市發展是大勢所趨。目前,維也納歷史中心的命運仍然懸而未決,對很多發達國家的城市而言,維護世界遺產地位與迎合現代化建設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未來需要權衡和探討的問題。

來源:環球網文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1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奧三處世遺曾瀕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