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西媒對中國市場監管的非議是想當然
美國和西方媒體非議中國這一輪市場監管的評論越來越多,它們宣揚中國在“走回頭路”,“背離”了將中國帶向繁榮的根本經驗,並且預言中國經濟將受到長期損害。
然而這幾十年那些西方輿論對中國的唱衰性預言從來就沒有準過,如果它們的説法有一半靠譜,中國也已經崩潰好幾回了,經濟早就衰敗得讓美國精英們懶得再搭理、琢磨我們了。然而中國的治理和發展就像岸邊的巨石,那些西方人的唱衰猶如一次次撲上來的水中泡沫。
中國此輪市場監管的目的是要優化治理市場環境,規範經營行為,讓所有企業得以更加公平地參與競爭,實現經濟的持久健康發展。推動共同富裕,這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期理想和追求,中國社會通過不斷積累經驗,堅信國家的高速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前提,我們非常清楚“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辯證關係。
中國開展的是反壟斷,維護經濟領域的國家安全,保護勞工利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等,這些都是市場經濟繁榮之路上必須進行的法律和規則構建。這樣的經濟治理在全世界並不陌生,但西方輿論給中國的相關做法貼政治標籤,咒中國失敗,這反倒值得中國人深思。
中國早已不是孤立的國家和經濟體,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只能在複雜的國際大環境下和互聯網帶來的中外信息快速交融中進行。外界的信息會衝擊、干擾我們,內部也會有與外界情況情不自禁的對照,這些情況構成了中國重大社會政策必須成功的緊迫性。
中國既有政治意識優勢,也有制度優勢,這決定了我們能夠在問題的發展、積累過程中及早發現它們,及時甚至預先形成相關決策,而且能夠將那些決策變成實際行動。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發生了危機後再去應對,甚至連應對也敷衍了事,中國的表現則是未雨綢繆,以及斷然處置。
近來中國所做的市場干預和政策調整都有深厚的民意基礎,它們對應的都是真問題,呼應的是民眾的真願望。中國的考驗是如何實際做好這些事情,為社會創造長期紅利。
既要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又要使它們的成長契合中國的法律體系和社會願景,這將是巨大的社會實踐和探索。共同富裕也是這樣,它是人類社會綿延不絕的理想,但真正推動它又殊為不易。理想變為現實都不是説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現在的情況是西方的改革一片沉寂,輿論在朝中國指指點點,而中國是行敏於言的實踐者。
由於中國已經站到發展中國家最前列的位置上,而且我們決心走一條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現代化之路,我們必須有創業者和探索者不可缺少的清醒與自信,有決策力和對實際過程的調整把控力,最終用中國長期發展的效果説話,用人民的實際滿意度説話。
中國必須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長期保持高於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速度,這是中國做對了的第一道關鍵驗算。中國還必須在共同富裕的方向上取得真正進展,我們的社會不僅要比發展中國家更平等,而且要逐漸做到比發達社會更加真實有效的公平正義建設。這次抗疫展示了中國在危急關頭對人民權利的保護遠遠走在了西方的前頭,但這些還不夠,我們需要做得更多。
中國決不會“走回頭路”,改革開放是一次飛躍,今天的調整指向了國家新的進步。中國只爭朝夕,但決非蠻幹,以效果為導向是中國這些年來最重要的治理邏輯之一。實事求是,為人民服務,這些信念和宗旨澆築了中國每一個新政策的底部,並且伴隨它們的實踐、前行。西方人要想預測中國未來,先莫從他們的好惡想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