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方紅一號的冉冉升空到載人航天的神舟五號,再到今年的月面取土工程,偉大的中國航天人用50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近百年人類探索太空的旅程。
為了中華民族再次崛起的夢想中,在這滄桑的半個世紀當中有衝破艱難險阻,不遠萬里歸來的錢學森;有敢為人先,不懼生死的楊利偉,也有那些默默耕耘,深藏功與名的背後英雄。
被譽為\"大國工匠\"的高鳳林就是這樣一位默默付出的\"東風\"焊工。01精益求精的中國焊工
高鳳林出生在河北的一個普通家庭,年幼時的他和其他的男孩子沒什麼區別,總是對那些看似笨重又極其靈活的大型機械,充滿了想要探究其奧秘的好奇。
1978年剛剛打開吸引外資大門的中國,迫切需要一羣年輕又富有創造力的機械製造和加工人才,高鳳林的父母似乎早已看到了技術對於新中國建設的重要性,於是將16歲的高鳳林送進了技工焊接學校。
在這兩年的短暫學習生涯中,高鳳林不斷的總結着自己在焊接上的問題,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磨練了他的心性,也讓他掌握了熟練的焊接技術,重重的打磨為他日後能創造出來的輝煌埋下了伏筆。畢業以後憑藉着優良的成績高鳳林被安排進了211廠的14車間。在車間當中他從最為基礎的焊接工作做起,不斷的打磨着自己的技術。
幹一行就要愛一行這應該是對於高鳳林最為恰當的評價。
在枯燥乏味的焊接工作當中,高鳳林並沒有把焊接當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作,而是將焊接視為畢生追求的事業。在14車間的數年間高鳳林在完成手頭的工作之餘,總是喜歡對着他的成品思考。
\"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是不是能補足其中焊接的漏洞\",\"也或是能不能採用其他的焊接方式\",這些問題總是充斥在高鳳林的腦海當中。
正是這種專注的精神和勤于思考的性格,讓他逐漸成為14車間中最為出色的焊接師傅。02攻堅克難的焊接能手
隨着時光的流逝,高鳳林的焊接技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榮譽和讚譽的到來也為他敞開了一扇迎難而上的大門,在旁人眼裏似乎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似乎沒有他不能焊接的材料。
\"長二捆\"運載火箭的研製到了至關重要的環節,但支撐火箭的大梁還是沒有攻陷焊接的難題。由於新材料的使用讓焊接成為了師傅們最頭疼的問題,如何能承受住80米高的火箭的震動成為了縈繞在大家心間的問題。
在千鈞一髮的緊張時刻高鳳林站了出來,他帶着他的班組加班加點的試驗,在焊接的新材料上焊接了無數密密麻麻的焊點。
就是這種對於事業的執着,對於國家榮譽的無私奉獻,終究解決了問題,火箭在他所焊接的大梁的支撐下騰空而起,飛向遙遠的天際。
數年間在高鳳林的帶領之下他的班組克服了諸多焊接上的難題,為中華民族探月的工程打下了一步又一步的基礎。完美的焊接技術不僅成功的幫助國家航天事業當中的運載火箭一次又一次的完美升空,也幫助其他的國家實現了運送衞星的夢想和計劃。
而他也成了航天事業當中攻堅克難的能手,他所要做的不是成熟技術的進一步傳承,而是新型焊接技術的探索。
在國家的一次重點航天任務當中由於新技術的發展和新科技的運用,焊接的技術已經滿足不了新的科研項目的發展。對於新材料的運用和超強度的焊接要求相關的部門已經研究了一年多,卻始終沒有突破性的發展。
在領導的幾番研究之下,這樣的重擔再次落到了高鳳林的肩上,對於新的使命他沒有退縮,繼續迎難而上。通過對新材料日以繼夜的研究和嘗試了無數次失敗之後,高鳳林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就生產出了合格的產品。
為了保證項目的迅速落地在一個半月的披星戴月當中,他為新項目做出了所有需要的產品,並保證了100%的合格率。這些都是源於他多年來經驗的總結和焊接事業的追求。高鳳林總是這樣在幕後默默的付出着,為國家的航天事業揮灑着汗水,只要祖國需要總是能看到他熟悉的背影。
在幾十年的工作當中不僅多次攻克了技術上的難題,也為國家省下了不菲的資金。
03名震海外,大國工匠
06年的時候世界上16個國家發起了一項反物質探測器的項目,項目一開始還總是按照科學家們的計劃順利進行着。
然而當低温超導磁鐵如何製造的問題出現時,國內外的專家都陷入到了兩難的境地,無論哪方面提出的方案都無法滿足美國航天局的要求。
就在此時作為項目參與人的丁肇中想到了一個人,就是為中國航天事業默默付出了20多年的高鳳林。在丁肇中的引薦之下,高鳳林來到了製造的現場,並憑藉着多年的經驗直指問題的所在之處。
在高鳳林的指導之下,國際聯盟不斷的修改着製造方案,最終生產出了合格的超導磁鐵。而他也得到了國際航天組織的認可,成為舉世矚目的\"焊將\"。
名震海外的高鳳林越來越多的從幕後走到前台,在掌聲和鮮花當中也衍生出了越來越多的物質和金錢上的誘惑。曾經有一家外企對高鳳林的工作履歷做了詳細的瞭解,在得知他在焊接領域的突出能力之後,向他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橄欖枝,給予他超過當下收入八倍之多的薪資。
或許是高鳳林在211廠待的時間太長了,也或是他對這裏有了感情,最終他拒接了這份來自海外的誘惑,迴歸到了平淡的幕後工作當中。
2018年正值56歲的高鳳林獲得了\"大國工匠\"的稱號,短短的四個字恰當了總結了他這些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和在航天事業上留下的痕跡。作為中華總工會副主席的高鳳林曾在一次採訪中説道\"崗位不同,作用不同,僅此而已\",鮮明的表達了他甘於淡泊的人生態度。
他也開着玩笑説,他的主要工作是關於火箭的焊接工作,作為國之利器的東風導彈只是在他閒來無事才去焊接,更顯示出了他豁達和瀟灑的一幕。
如今的高鳳林已經不是那位意氣風發的青年,隨着時光的流逝在他肩頭的擔子也越來越重,或許正是有像他這樣的大國工匠的存在,才讓我們嚐到了幸福的滋味。作為後來説他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智慧越來越多,而我們也希望在他的焊接生涯中能走得更遠,給我們留下更多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