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狀況是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成功舉辦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氣象預報服務保障團隊的成員們提前三年對2月4日前後的天氣展開數據分析,如今天氣預報的範圍已能精確到具體的點位。開幕式結束後,保障團隊又進入了冬奧會閉幕式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的準備中。
2月9日,在2022北京新聞中心“雙奧之城·看典”互動展示活動中,延慶區氣象服務組副組長、延慶區氣象局副局長張曼,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副院長陳明軒和北京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冬奧開閉幕式氣象預報服務保障團隊隊長翟亮一起,詳解天氣預報如何服務北京冬奧會。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開幕式開始後,每半小時甚至10分鐘更新一次氣象預報
中國運動員谷愛凌和蘇翊鳴在首鋼滑雪大跳台摘金奪銀,他們參與的均為户外比賽項目,對氣象條件有着更高的要求。翟亮介紹,在首鋼滑雪大跳台有兩名首席氣象預報員駐場,現場提供逐小時、多要素的氣象保障,做到精細預報。此外,北京賽區氣象預報服務保障團隊還要負責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北京各場館的服務保障,以及氣象諮詢等工作。
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在“鳥巢”完美落幕,這背後有氣象預報服務保障團隊的保駕護航。
翟亮説,為了做好開幕式的天氣預報,從2019年開始,團隊成員就對2月4日前後的天氣開展針對性分析、研究和數據儲備。“我們團隊做了大量統計工作和氣象分析。2021年底,我們把所有研究成果和分析結果撰寫成為‘開閉幕式氣象服務預報技術手冊’,這對開閉幕式氣象服務保障提供了極大技術支撐。”
除了在前期的科研和技術儲備上下足工夫之外,翟亮表示,“團隊成員還進行了大量實戰訓練,從而實現定時、定點、定量地預報好‘鳥巢’區域的天氣。”
萬一開幕式當天“鳥巢”區域出現極端天氣怎麼辦?翟亮解釋説,對於開閉幕式天氣,團隊能夠分不同階段給出不同的預測,同時不斷跟進、調整預報結果,儘可能把降水、温度、風速、濕度、能見度、體感温度等預報得更加準確,為開閉幕式主管部門提供數據支撐。“比如氣温低,可能要增加保暖設施,有降水則要對路面進行處理……通過天氣預報,盡最大可能減少不利天氣對開幕式造成的不利影響。”
“進入1月份,我們對開幕式期間的天氣分析預測為每3天更新一次;1月15日以後進入中短期天氣預報範圍,氣象服務團隊一天兩次發佈‘鳥巢’區域精細化的多要素氣象預報服務。”翟亮説,這種精細化的氣象服務在24小時以內是每小時更新一次,24小時到72小時變成每三小時更新一次,三天以後的氣象服務則每12小時更新一次。
開幕式當天,天氣預報服務更加細化。翟亮介紹,“2月4日當天,我們從6點開始逐小時更新預報、分時段預報,比如人員集結時段、入場時段、熱場期間、正式活動期間、撤場期間都會有針對性的預報。開幕式正式開始後,對實況和預報的更新頻率增加到每半小時甚至每10分鐘一次。”
氣象服務保障團隊已進入冬奧會閉幕式準備環節
隨着開幕式結束、北京冬奧會賽程開始,翟亮和團隊成員已經進入冬奧會閉幕式以及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的天氣預報準備環節。
翟亮介紹,每天團隊成員針對活動期間的天氣狀況要開展天氣會商。“這有點像醫生會診,各位首席預報員、專家對天氣的判斷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經過會商達成最終的預報結果。”翟亮透露,大型天氣會商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之前一共進行了15次。
如何才能把天氣預報精確到一個具體點位?翟亮表示,定時、定點、定量的預報需要長期訓練。這主要是因為在不同天氣類型下,這個點位會有不同的表現,“有的點位受周圍環境影響不大,有的點位温度比周圍低,所以我們既要了解局地天氣特徵,也要大尺度地把握天氣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精細化分析。”
北京冬奧會期間,北京賽區氣象預報團隊的十餘名成員分佈在不同點位,力求發佈更加準確的預報結果和監測數據。
1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內顯示的激光測風三維風場,這裏將會實時顯示延慶冬奧高山滑雪賽場的風場情況。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打造冬奧會歷屆賽事中最稠密的氣象監測站網
降雪、氣温、風速、能見度等氣象要素,不僅對冬奧會賽程安排、比賽成績有着直接影響,甚至還關係到運動員的身體和生命安全,每一個比賽項目對氣象條件都有着極高的要求。
張曼介紹,為做好冬奧會延慶賽區氣象服務保障,北京市氣象局成立了冬奧北京氣象中心,組建了一支全國最優秀的氣象預報服務團隊,不僅在“十里不同天”的海陀山建設了17套自動氣象站、4套便攜自動氣象站的地面監測系統,還在賽區建設了S波段天氣雷達、激光測風雷達的垂直監測系統,完成了延慶賽區周邊38套自動氣象站的升級改造。
她表示,這個“三維、秒級、多要素”的氣象綜合監測系統,是目前冬奧會歷屆賽事中最為稠密的監測站網,以此觀測到的數據大幅提升了冬奧關鍵氣象要素預報準確率,更好地保障北京冬奧會圓滿舉辦。
研發高精度氣象預報系統,實現“百米級、分鐘級”預報
北京冬奧會是近20年內唯一一次在大陸性冬季風主導的氣候條件下舉辦的冬奧會,相比海洋性氣候,大陸性氣候多大風、天氣乾冷。而山地小尺度的風和温度的精密監測、精準預報在國際上是尚未解決的氣象難點之一。
陳明軒介紹,此次北京冬奧會的氣象服務保障挑戰大、科技攻關難度高,很多技術都是“從零起步”。經過近四年的科技攻關,冬奧氣象科技團隊研發出了高精度數值天氣預報模型、多源氣象數據快速集成融合模型、大氣渦流尺度數值模擬計算模型,還使用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形成了冬奧高精度氣象預報系統“睿圖-睿思”。
“睿圖-睿思”使得冬奧氣象預報達到“百米級、分鐘級”,實現了冬奧山地賽場0-10天“百米級”網格氣象預報,0-24小時預報更新頻率做到了10分鐘一次,“百米級”網格氣象預報的時間間隔也可以做到10分鐘至1小時不等。
陳明軒表示,這不僅是“百米級”業務預報技術和人工智能預報技術首次服務冬奧氣象保障,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核心技術做到了完全自主可控,這一冬奧科技項目還被納入世界氣象組織高影響天氣預報示範項目,可以為國際高影響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和應用提供中國經驗。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