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説:做協同發展的記錄者

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李如意

講述人:北京日報記者 李如意

親歷者説:做協同發展的記錄者

從雄安新區説起。雄安新區是北京發展的“兩翼”之一,“京津冀”版對雄安的發展變遷十分關注。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區成立,我在4月3日來到雄安新區探訪。當時外界對雄安三縣非常陌生,猜測不少,我們商議後確定採訪主題是三縣現存產業和經濟發展情況,最終成文《華北明珠畔 雄安競揚帆》。隨後的5年時間裏,“京津冀”版對雄安新區的報道非常多,記者們上百次前往雄安新區的各重大項目進行探訪。2022年4月1日,“京津冀”版還推出了雄安新區成立5週年特刊,以4個版的規模報道了雄安成立5年來的成果。

最近一次去雄安,我採訪了北京八十中雄安容東分校的“開學第一課”。這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其一,它是伴隨容東安置區建立的學校,設立時間剛剛一年;其二,它由北京八十中派出骨幹教師團隊進行管理;其三,除去骨幹教師,其他老師大多都是95後的應屆碩士畢業生。但學校成立一年,就打開了局面,贏得了口碑。這背後靠的是北京團隊的努力和付出,靠的是年輕教師的朝氣和拼勁。

剛剛提到的容東安置區,這裏最早就是一片村莊,隨後村莊拆遷,開挖基坑、塔吊林立,幾百棟建築初具規模,再到最終交付使用。整個過程都有《北京日報》採訪的“腳印”,每次採訪都感覺雄安大變樣。外界有人會質疑雄安“進度太慢”“前景黯淡”,但作為見證者,我們看到的是眾多建設者的付出,更感受到了“雄安質量”“未來可期”。

雄安新區只是“京津冀”版關注的重點之一,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建設、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保定·中關村科技創新中心……我們是協同發展各個領域的見證者。北京有1.68萬平方公里,天津近1.2萬平方公里,河北有18.88萬平方公里,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京津冀”版報道力求實現“1+1+1>3”的效果。

這麼多年的報道,《北京日報》在當地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北京日報社的記者工作上不惜力,寫作上求精品。採訪星海鋼琴落户滄州肅寧,單日往返400公里;採訪北京對崇禮的“愛心土豆接力”,零下30℃深入崇禮鄉村,和老鄉一起挖土豆、裝土豆。當地政府、媒體同行都非常認可北京日報社記者的專業、敬業。作為首都黨報,《北京日報》的權威性、厚重感得到認可,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仍在持續推進中。對身處其中的記者而言,我們能做的就是用眼睛去觀察,用感官去體會,用文字去記錄,這是工作,更是使命。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 ↓

親歷者説:做協同發展的記錄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15 字。

轉載請註明: 親歷者説:做協同發展的記錄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