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 悦
大數據如何助力“雪中送炭”、將救助服務“速遞”上門?依託民政、衞健、應急管理、醫保等14個部門掌握的32類、51萬餘人專項數據庫,南京市建立低收入人口數據庫。當在庫人員面臨生活困境時,系統實時自動預警、派單走訪,提供及時救助,通過“走訪+信訪+數據訪”“三訪”法,實現“數據找人”“政策找人”。目前,該市已發佈自動預警信息120條,38名困難羣眾及時獲得低保、臨時救助、慈善幫扶等主動救助。
“數據訪”細排查,實時自動預警
前不久,棲霞區居民王秀蘭家因女婿患重病去世,家庭經濟主要來源中斷。低收入人口數據庫系統迅速預警,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核查評估,給予王秀蘭家“一户多殘”生活補貼。
去年夏天,高淳區居民高梅英老人家中遭災,不久她老伴兒查出患有重病,醫療支出陡增。老兩口對社會救助政策不瞭解,家中一子存在智力障礙。就在他們束手無策之際,收到平台預警派單的網格員上門,將情況如實上報後,社區代為申請救助。目前,這一家人都已被納入低保。
記者採訪獲悉,南京社會救助“數據訪”正在幫助民政部門實現大數據排查預警,通過低收入人口監測預警與快速響應系統綜合研判,向當事人提供及時救助。在庫重點對象包括:因遭遇自然災害、火災、爆炸等意外事件造成家庭財產重大損失在10萬元以上的;因交通事故、人身傷害等意外事件造成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中斷的;因突發重大疾病、器官移植等造成醫療費用支出過大,個人承擔費用超過10萬元的;新領殘疾證人員等。
平台預警後,“區—街—社區—網格”逐級派單機制立即啓動。網格員接到派單後登門入户,與當事人對接核查,符合條件的,主動給予救助。從接到信息到核查反饋,這一過程必須壓縮至5個工作日內。
走訪常態化,主動發現並救助
大數據“發現”之外,還有沒有救助死角和空白?記者採訪獲悉,南京市民政部門正在整合資源,打破傳統救助模式,創新“走訪+信訪+數據訪”“三訪”法,建立“主動發現、主動救助”機制,將“人找政策”轉為“政策找人”。如今,由於不瞭解政策等原因而未提出申請的“沉默的少數”,一旦遭遇困難就能得到及時救助。
建鄴區居民江明身患尿毒症,2018年3月因生活困難被納入低保,2020年因做換腎手術花費近30萬元,出院後一直在家休養。社區網格員在一次主動走訪中發現,江明的境況越發艱難。情況上報後,建鄴區民政局經過法定程序,決定給予他一次性5萬元的臨時救助,並將他納入“福彩公益行”救助範圍。
雨花台區居民史家勤2009年被納入低保,2012年因享受退休待遇,家庭收入超標退出低保。但史家有高齡老人和重度殘疾人,因此社區依然將史家列入低收入人口監測名單。網格員在一次上門時得知史家勤患了腦梗,當即把這一情況反映給救助機構。經審批,史家勤被納入“單人保”。
在南京,這樣的“走訪”已常態化,並被列為網格員巡查重點內容,通過高頻次開展,實現主動發現、主動救助困難羣眾。南京還專門印發《南京市創新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的實施意見》,建立巡查走訪制度,實行“日走訪、周分析、月彙總”。網格員每天基本巡查,每週全面排查,每月對流動人口出租户、生活困難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困境婦女兒童等特殊羣體登門入户。各社區還建立網格微信羣實現“零距離”服務,第一時間瞭解居民所急所需、“速遞”救助上門。
信訪大梳理,派單解難快一步
77歲的高淳區居民吳華保未婚育,2012年開始領取徵地保障金,現每月領取1311元。2015年老人因中風致肢體三級殘疾,2020年再次中風致殘疾加重。近期,民政部門接到其求助信,迅速交辦屬地救助機構。經家庭經濟狀況比對、入户核查,當地民政部門已為其申請低保邊緣户,擬於5月完成確認並幫助申請居家養老服務。同時,民政部門還協調殘聯重新評殘,如果鑑定為重度殘疾,將按照規定及時將老人納入低保“單人保”。
從2月10日起,南京市12345政務平台專門設立臨時困難羣眾救助熱線,對工單進行“救助”標識,按屬地化管理原則派單,由承辦單位接訴即辦、專人負責,確保臨時困難羣眾訴求第一時間得到解決。
此外,民政部門還會對羣眾來電、來信、來人等信訪訴求進行及時梳理,並通過信訪政策分析會、個案研討會、市區聯席會等方式主動研判當事人描述的困難情形,給予相應救助。
“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憂解難,用行動温暖民心。”省民政廳社會救助處處長林莉表示,南京探索的“走訪+信訪+數據訪”“三訪”法,將過去單一的“依申請”實施救助,變為“依申請”與“主動發現、主動救助”相結合,從機制和制度上堵住了救助漏洞,有效避免因救助不及時、不到位而發生衝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讓救助更智慧、更精準,充滿温情,具有借鑑推廣價值。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