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乘車要注意,這幾件事情千萬別做
每年一度的國慶黃金週,是我們休息放鬆的最佳時間;同時也是在外遊子與家人、親朋好友相互敍舊、聯絡感情的最好時機。而聚會自然少不了坐車出門,不論是自己開車搭載親朋好友,還是我們成為別人的乘客,一些乘車的小細節都值得注意。
乘車説到底是一種社交行為,既然是社交行為自然是擁有一套符合實際的定律。掌握了這些定律,才不至於讓朋友和自己處於尷尬的處境。因此在駕車乘車的小細節上,我們更需要時刻注意。而今天小編就要來説説,在駕車出行時應該注意哪些禮貌性的細節。
以往的國產車,在做工用料和細節把控的能力都還比較落伍,所製造出來的車輛雖然形象設計有可取之處,但是細節調校並不盡如人意。比如説車門的開關比較生澀,人們就習慣性用力關閉車門。其實筆者手裏的情懷車,也是由於車齡較長原因,車門時常是需要用力才能關緊。可是,絕大多數的新車在車門軸的手感上做得較為柔順和易用,因此只需用手輕輕一帶基本就能關緊。
除了關閉車門和尾箱蓋比較用力外,有些朋友其實開門的時候也是不怎麼注意。比如説開門就直接拉到最大角度,靠門鉸鏈的限位才不至於使車門繼續外甩。又或者是在乘坐一些帶自動滑門的MPV時,都忽視車門的標識,直接用力拉開把手開門。
雖然,出於好意捎上朋友一段路是再正常不過的小事,但是作為乘客如果過於放鬆,把朋友的車當做是自己的車,那麼無形之中就會冒犯朋友,比如説上車後就亂動座椅。誠然,坐車圖的就是舒適和便捷,但並非所有的座椅調節都是必要。適當地後移座椅或調整靠背角度,通常不會產生誤會,可要是大幅調節座椅則會影響後排的乘客的乘坐空間及舒適性。
還有些小夥伴上車後,會無意識地主動調節音響、空調等部分,不僅打亂了原本車主已經調節好的設定,更有甚者還會反反覆覆去調節讓自己有舒適的感受。缺乏和朋友的溝通和徵得同意前便隨意亂動,這種行為更多的是呈現出一種不尊重,繼而冒犯了朋友而不自知。
親戚家或朋友家的熊孩子,進了車內之後似乎是到了另一個遊樂園般活蹦亂跳。有時還會穿着鞋子在座椅上爬行、跳動,看到有好奇的東西會翻找出來,亂動車窗的按件甚至是伸手去拉動門把手,有些父母知道不妥還會管教一下小孩子,可有些父母似乎會抱着“孩子還小嘛”的心態而疏於教育,那可就有點説不過去了。
兒童乘車看似要比成年人簡單,事實上要避免手抱兒童乘車,同時在上車前要算好乘車人數,不要錯誤認為手抱兒童就不算超載。再者,年齡較小的兒童最好還是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為好,而年齡稍長的則可以使用坐墊配合原車的安全帶。
部分城市如深圳、廣州,對於乘車是否佩戴安全帶的檢查力度相對較嚴。可能有些外地的朋友並不瞭解當地的交通法規,因此忽視了對乘車系上安全帶的重視程度。要知道當車輛僅以40km/h的速度行駛發生碰撞時,人身體前衝的力量就相當於從4層摟上扔下一袋50kg重的水泥塊,其衝力之大可想而知。
細心的朋友在乘坐公交時會看到一句標語:“行駛中切勿與司機談話”。在公共交通之上,這句話是作為規範被寫進安全守則裏。可是,在日常乘坐朋友們的車時,卻是應該反其道而為之。尤其是在長途行駛的路途中,當車裏多數的乘客沉沉睡去之時,駕駛者會由於空氣不流通、車廂温度偏低等外在因素,影響其自身的反應和精神狀態,甚至會感到疲倦或打瞌睡。
這時候作為乘客,與駕駛者聊聊汽車、説説家長裏短或者針砭時弊,讓其精神狀態不至於因為外在因素而變得萎靡。力所能及地適當改變一下車內環境,如播放音樂、打開車窗形成小循環等等,也可以改變駕駛者的狀態。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