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的孩子不會竭盡全力地投入生活,更不可能培養自信,挖掘潛力,而且極有可能讓孩子感到自卑,因為母親的過度衞護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弱小和無能為力,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通常不會度過令人滿意的一生。中國古代曾經有個故事中説,有個小孩子因為父母非常溺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最後養成懶漢的性格。一次父母要出門好幾天,就烙好一張餅套在他的脖子上,怕他餓着。
然而當父母回家時,發現孩子已經餓死了,餅子只被啃掉面前的一小塊,別的地方一點都沒有動過,看來孩子懶得不會把餅子轉一個向,所以餓死了。我們知道這與其説是孩子太懶,還不如説是父母溺愛過多造成的。這樣的所謂“親情”只能是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所以,除非有不可避免的重大危機或是孩子的確無法解決的困難,就是父母的內心稍感不安時也一定要讓孩子親自去做,這樣表現出來的親情才是真實可靠的。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分析一下那種特別想保護孩子的母親的心理。一般的母親會在孩子確實需要幫助時才給予必要的幫助,以養成他獨立、自立、勇敢的性格,而不是一味地溺愛,更何況並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有足夠的精力和金錢。所以,那種特別想要保護孩子的母親,在內心裏其實感到很不安,不想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權,怕孩子從自己的視線中消失,她們雖然口口聲聲説是為了孩子,但在實際上卻是為了自己自私的念頭而已。
在生活中,常見的表達親情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因為孩子可愛才去疼愛的親情,一種是為了孩子的將來着想的親情。對於前一種親情而言,這種疼愛中利己的成分太多,只會慣壞孩子,這並不是真正的母愛,但很多母親卻陷入了這個誤區。後一種親情中才包含了完全無我的愛,因為這種親情為了孩子未來,母親們會思考該做些什麼樣的努力,而且還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到底要承受多大的壓力和辛勞。
孩子只有在這種親情的包圈之中,才能儘自己的努力,發揮潛力,不畏艱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當然母親不是不可以向孩子貢獻自己的所有,甚至有很多母親為了孩子完全地犧牲掉自己的利益,可是這時母愛也必須經過母親的深思熟慮才能復出,否則也可能造成對孩子的過度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