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月9日發表題為《美國的亞洲戰略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文章,作者為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國際關係高級講師範·傑克遜,全文摘編如下:
2021年12月,拜登政府的印度洋-太平洋事務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在一個印太安全會議上詳細闡述了美國對中國和亞洲問題的思考。他的口吻都是我們所熟悉的:聯盟的重要性、用軍售制衡中國、東盟的核心地位,以及中美關係可以在充滿競爭的同時又保持穩定的樂觀看法。
在任何其他時代,這樣的言論對地區專家和決策者來説都能給人慰藉。但是,坎貝爾這次講話未提及任何有關政治經濟方面的有意義的説法,而這是對印太地區穩定而言最重要的治國理政方略。正是在經濟政策領域,中國比在其他任何領域都更努力地取代美國,而且這一領域仍然是華盛頓在制定印太政策時的明顯漏洞。坎貝爾承認僅有防務倡議是不夠的,但他沒有在演講中提到任何概念、政策或行動來表明經濟因素不只是隨口説説的。他大談特談的即將出台的“先進”的“經濟框架”缺乏所有的細節。
坎貝爾的言論反映了華盛頓對亞洲的看法。美國對這個世界上最重要地區的政策,不過是特朗普軍事優先的亞洲政策殘存的慣性與奧巴馬命運多舛的“轉向亞洲”政策復興的融合。
因此,相對於真正能給該地區帶來最大好處的東西,美國正在錯誤地分配其注意力和影響力。只有經濟政策,而不是防務政策,才能解決發展、疫後復甦和適應氣候變化等相互關聯的問題——這些問題正困擾着亞洲決策者。
這恰恰是迄今為止美國參與亞洲事務所遇到的麻煩:美國沒有針對該地區的經濟戰略,至少自奧巴馬試圖通過談判達成《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以來就沒有了。
那麼美國該怎麼做?首先,華盛頓顯然必須優先考慮經濟治國方略,勿再奉行導彈思維。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美國將繼續置身於錯誤的趨勢中,包括增加國防開支、海軍擴張、核現代化和導彈擴散。這些趨勢正在把該地區變成一個火藥桶,這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其次,華盛頓需要一個針對亞洲的經濟政策,一個努力為該地區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的政策,而不只是促進抽象的美國利益。
第三是美國應承認自己的侷限性。美國不是亞洲的經濟霸主,儘管美國官員仍然認為它是。並非所有問題都能靠美國的力量得到解決,尤其是當美國不再享有冷戰結束時那種至高無上的地位時。如果美國固執己見,它將會走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