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寇敏芳
國土空間規劃是什麼?
往大里説,這是一部“多規合一”的規劃,融合了原來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土規劃、城鄉規劃等多項規劃內容,形成“一張藍圖”。
往小裏看,家門口是建綠地還是蓋商場,城市建設到五環還是六環……國土空間規劃與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我國城鎮化進入下半場,帶來了一系列變化,對空間治理體系提出了新要求。”9月18日-20日,全省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專題研討班上,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表示,我國城鎮化“上半場”的邏輯是“產業—人—城鎮”,即產業發展吸引大批人口湧入,人的集聚推動城市繁榮。那時人的選擇也很簡單,哪裏有就業機會、收入高就到哪裏去。但現在城鎮化進入了“下半場”,發展邏輯變成了“城鎮—人—產業”,換句話説,就是過去人們優先選擇在哪裏工作,現在優先選擇在哪個城市生活。
數據顯示,近年來,跨省流動的農民工從最高時的8600萬,下降到了7400萬。越來越多農民工不愛去大城市了,他們的選擇轉向了省內,約50%左右是在縣級單元內流動。
李曉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縣城正在成為“書包上的縣城”。不少農民工湧入縣城不僅是為了增加收入,有相當一部分是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縣城是優於大城市的選擇,可享受城市裏的就業和服務,又可照顧家庭,保持較低的生活成本。這在客觀上造成人口向縣級單元的聚集。
“人們價值觀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需求的變化,要求我們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去思考用什麼空間去滿足這樣的需求,在供給方面怎樣去建設這樣的空間體系。”李曉江説,縣城的規劃,就要有限佈局優質的城鎮生活和公共服務,以此吸引人口流入,進而促進產業發展。
今年初,省自然資源廳提出力爭2020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2020年底基本完成成都平原經濟區等五大片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過程中,將優化國土空間佈局,尤其是針對當前一些地方國土空間中耕地減少過快、綠色空間被侵佔、開發保護協調不足、資源配置不盡合理等問題,協調好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加大城市空間供給,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能力。
在本次國土空間優化中,我省將對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極兩中心兩地”的目標定位,按照人口、資源、環境三種要素均衡協調,生態、生產、生活三類空間佈局科學,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來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佈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