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今年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160週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清朝軍隊和英法聯軍發生了多次重大戰役,例如佛山水道之戰、三次大沽口保衞戰、張家灣之戰、八里橋之戰等。這些戰役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和西方軍事技術的碰撞。

在這些戰役中,第二次大沽口保衞戰的意義格外不同。這場戰役,是近代中國少有的對西方列強的完勝戰役,在當時世界上都得到高度評價。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第二次大沽口之戰還創造了兩項記錄——擊沉外國軍艦的總噸位紀錄,以及擊沉外國單艘軍艦的噸位紀錄。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前的清軍備戰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是在1859年6月25日正式打響的。在一年前的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為逼迫清政府簽約,首次攻打大沽口炮台。由於清政府麻痹大意,加上炮台武備陳舊落後,大沽口南北炮台在兩個小時內就告陷落。清軍方面有遊擊沙元春等291人戰死,英法聯軍則只戰死10餘人,一艘炮艇被重創。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後,英法聯軍趁機兵臨天津,要挾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但是,英法兩國政府對《天津條約》所獲權益並不滿足,試圖趁第二年換約的機會再次挑起戰爭,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1859年6月,前來換約的英、法公使拒絕按照清政府指定的路線前往北京,在艦隊保護下直闖大沽口。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由此爆發。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同時,大沽口所有炮台也都進行了加固設計。炮台周圍均修築堤牆,並在牆外開挖多條壕溝,壕溝之間還密佈竹籤。此外,僧格林沁還在白河河口部署了三道攔河鐵鏈,配置鐵戧和木柵,並加強了偽裝。此外,為加強翼側的防禦,北塘地區還整修了炮台,火炮增至24門,並且增加了駐防兵力。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聯軍艦隊在英國海軍少將賀布率領下抵達大沽口。英法兩國公使拒絕了中國提出的“從北塘登陸”要求,試圖強行以武力通過大沽口,直抵天津城下。6月24日,荷布少將向大沽口守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交出炮台,遭到嚴辭拒絕。6月25日黎明,英法聯軍向大沽口炮台發起全面攻擊。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第二次大沽口戰役的奇蹟

由於大沽口水淺,再加上攔河鐵鏈等障礙物的存在,英法艦隊雖然擁有22艘軍艦,但有11艘較大戰艦和運輸船無法直接參戰,包括最大的英國“切薩皮克”號護衞艦(1635噸,51門炮)和法國“杜沙伊拉”號巡航艦(1846噸,50門炮)等,但這11艘未參戰艦船均派出了陸戰隊出戰。賀布少將率領11艘淺水蒸汽炮艦和炮艇作為參戰主力,在25日凌晨時分開始闖入白河河口,艦隊內的兩艘法國軍艦均沒有直接參戰。

荷布少將率領出擊的11艘淺水蒸汽炮艦和炮艇,分別是英國的“尼姆羅德”號(HMS Nimrod)、“鸕鷀”號(HMS Cormorant)、“鴴鳥”號(HMS Plover),“班特勒”號(HMS Banterer),“弗雷斯特”號(HMS Forester),“高貴”號(HMS Haughty),“賈納斯”號(HMS Janus),“茶隼”號(HMS Kestrel),“庇護”號(HMS Lee),“負鼠”號(HMS Opossum)和“歐掠鳥”號(HMS Starling)。荷布少將最初坐鎮於284噸的“鴴鳥”號炮艇上。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值得一提的是,戰鬥打響後,原本中立的美國炮艦“東灣”號,在美國海軍准將約西亞·塔特納指揮下也闖入白河河口,以救援落水士兵為由,直接參加了戰鬥。

這些英國淺水炮艦和炮艇,都是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至1856年)期間建造的小型木製艦艇,原本用於黑海和波羅的海的淺水區,排水量多在200-300噸之間,炮位只有2-4門。“尼姆羅德”號和“鸕鷀”號炮艦噸位最大,分別為1042噸和860噸,炮位均有6門,其中均包括1門7英寸110磅新式大口徑後膛炮。

荷布少將指揮的參戰艦艇一共配有50多門火炮,每艘艦艇平均搭載了五六十名水手和海軍陸戰隊,作為第一波攻擊隊(大約五六百人)。此外,未參戰的其他軍艦則派出若干舢板、汽艇和中國式帆船,搭載了五六百名士兵(包括海軍陸戰隊和水手),作為第二波攻擊隊,跟隨在參戰艦艇的後面。全部參戰的英法聯軍人數在1100-1200人左右。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6月25日從凌晨到中午,英法艦隊花費了半天時間才清除了清軍在河口設置的障礙物,勉強抵達了大沽口炮台前方。但是由於過分輕敵,英法聯軍11艘參戰艦艇冒然進入水淺又狹窄的大沽口河口後,不僅難以在河道內移動,而且隨時都有擱淺的危險。甚至在正式交火前,分別位於艦隊兩側的“班特勒”號和“歐掠鳥”號炮艇就已經稀裏糊塗擱淺了。

大約在下午2點30分後,耐心等待了大半個白天的清軍炮台首先開火。大沽口南炮台左側炮位首先發炮,隨後各炮位紛紛樹立起旗幟,打開炮壘的開口,將大炮推出,向英法聯軍艦船發射出一發又一發精準的炮彈。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雙方炮戰持續了整個下午,英法聯軍損失慘重,七艘英國軍艦先後沉沒、擱淺或豎起了停戰旗。但是英法聯軍依然不甘心失敗,在傍晚時分出動了陸戰隊,試圖搶佔炮台。但是此舉卻遭到更慘重的失敗,大批英法士兵被打死打傷在炮台前方的壕溝和灘塗之間。

次日凌晨,英法聯隊才勉強撤出殘餘部隊和軍艦,逃出了白河河口。大沽口守軍獲得了完全的勝利。(具體交戰過程,筆者下回再詳細敍述)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英國七艘參戰軍艦被擊沉和擱淺

在6月25日的戰鬥中,英國海軍先後有七艘軍艦沉沒和擱淺,其他參戰軍艦也都遭到重創,戰鬥期間插手的美國“東灣”號炮艦也受到損傷。英法聯軍的傷亡有不同的説法,戰後英國媒體曾宣稱英法兩國死傷超過六百人(參戰1200人)。據當代歷史學家研究,英法聯軍傷亡為461人,其中英軍戰死81人,負傷345人,法軍戰死12人,負傷23人。另外,美艦“東灣”號則有一死一傷。相比之下,清軍僅32人傷亡(參戰約2000-4000人),但是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均壯烈戰死,大沽口的炮台輕微損傷。

沉沒和擱淺的七艘英國軍艦,分別是“鸕鷀”號(HMS Cormorant)、“茶隼”號(HMS Kestrel)、“庇護”號(HMS Lee)、“高貴”號(HMS Haughty)、“鴴鳥”號(HMS Plover)、“班特勒”號(HMS Banterer)和“歐掠鳥”號(HMS Starling)。經過搶救,有四艘沉沒和擱淺的英艦重新浮出水面逃到了外海,但“鸕鷀”號、“鴴鳥”號、“庇護”號三艦徹底損毀。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聯軍司令荷布少將的旗艦“鴴鳥”號炮艇,在艦隊隊列中一馬當先位於最前方,首先遭到炮台的集中攻擊。包括荷布少將在內,“鴴鳥”號上40名人員死傷了31人,僅有9人倖存。其中,“鴴鳥”號艦長被一發炮彈打成了兩半,荷布少將大腿受傷。“鴴鳥”號隨後被丟棄在淺灘上擱淺,直到次日凌晨也未能成功挽救,被英軍主動焚燬(也有清軍繳獲後將其焚燬一説)。

“鴴鳥”號被重創後,荷布少將被轉移到了“負鼠”號炮艇上,但“負鼠”號也隨即遭到集中炮擊。荷布少將在“負鼠”號上第二次負傷,清軍一發炮彈打斷了索具,倒塌的桅杆砸斷了荷布少將三根肋骨。艦隊指揮官因此陷入昏迷,不得不交出了指揮權,轉由英國的沙德威爾上尉指揮戰鬥。荷布少將搭乘的“負鼠”號炮艇雖然在炮擊下堅持了下來,但伴隨該艦的“庇護”號、“高貴號”卻不幸吸引了更多炮彈,水線附近被擊穿多處,兩艦先後沉沒。但“高貴”號經過搶救,在次日重新浮出水面,成功逃離戰場。“庇護”號卻無力迴天,最終成為英軍損失的三艘軍艦之一。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在受損軍艦中,“鸕鷀”號二等木殼炮艦最為悲劇。該艦在參戰軍艦中噸位排名第二(排水量860噸),僅次於一等木殼炮艦“尼姆羅德”號(1042噸),艦員也多達80人,擁有1門7英寸(178毫米)的110磅大口徑炮和1門68磅炮,在戰場上擁有最強的火力。需要指出的是,“鸕鷀”號的110磅炮是1859年剛剛入役的新式後膛裝大炮,準備用來取代作為主力的68磅前裝炮,不僅威力更大,而且重量更輕。

但是戰鬥開始後,原本位於戰線後方的“鸕鷀”號卻意外擱淺,隨即遭到多輪的炮火洗禮。當天夜間,擱淺的“鸕鷀”號竟然出人意料地沉沒,估計是漲潮後海水入侵破口造成了傾覆。就這樣,860噸的“鸕鷀”號蒸汽炮艦給中國近代軍事史上留下了一個空前絕後的紀錄——中國軍隊擊沉的最大噸位外艦,這個記錄直到今天都沒有被打破。

在25日夜間到26日凌晨,沉沒和擱淺的“高貴”號、“班特勒”號和“歐掠鳥”號三艘炮艇先後被搶救打撈成功,逃出了戰場。最為神奇的則是“茶隼”號炮艇,該艦原本在25日被擊沉,但是經過英國水兵連續兩天頑強搶救,終於在27日後趁着潮水飄到了外海。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清軍擊沉的三艘英國軍艦,創造了中國戰史的紀錄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英國軍艦的損失記錄非常微妙,造成了戰史的不同説法。按照6月25日當天戰場記錄,“茶隼”號、“庇護”號和“高貴”號被擊沉,“鴴鳥”號、“鸕鷀”號、“歐掠鳥”號和“班德勒”號擱淺。但實際上,經過英國水兵的搶救,被記錄為沉沒的“茶隼”號和“高貴”號均搶救復活,反而是擱淺的“鴴鳥”號和“鸕鷀”號永遠沉沒在了大沽口。

所以,英法艦隊最終損失的艦艇為“鴴鳥”號、“鸕鷀”號和“庇護”號這三艘艦艇。“鸕鷀”號為二等蒸汽木殼炮艦,排水量860噸,“鴴鳥”號和“庇護”號均為克里米亞型蒸汽木殼炮艇,排水量分別為284噸和370噸。因此,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僧格林沁指揮下的清軍合計擊沉了1514噸的敵艦。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由此一來,這場戰鬥又創造了另一個歷史記錄——擊沉外國軍艦的總噸位紀錄。從1859年後,這項紀錄在一百多年裏都沒有被打破。此外,還有“鸕鷀”號的擊沉外艦的最大單艘噸位紀錄,也一直未被打破。

在整個清朝晚期,包括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軍僅擊沉過幾艘魚雷艇和汽艇。1900年第四次大沽口保衞戰,羅榮光指揮炮台守軍,除擊沉幾艘小型汽艇外,還險些擊沉俄軍“機略克”號炮艦,該艦噸位超過1250噸,但功虧一簣,俄艦僅僅是癱瘓擱淺。

在民國時期,中國軍隊同樣也沒有在一次戰鬥中重現大沽口的戰績。抗戰時期,中國海空軍多次擊沉日軍艦艇,但最大戰果只是1945年3月擊沉的“須磨”號淺水炮艦,噸位為645噸。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直到1988年“3.14”赤瓜礁海戰,中國海軍一戰擊沉越軍604、605號運輸船,兩艘運輸船滿載排水量均為822噸,合計超過了1600噸,終於打破了1859年大沽口之戰的總噸位紀錄。但是,“鸕鷀”號的860噸最大單艘擊沉紀錄,至今仍然未能打破。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19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後,僧格林沁本人曾經總結了這場戰役:“該夷此次之敗,率因驕傲欺敵。其意以為炮台營壘,垂手可得,水戰失利,繼之步卒。是該夷不信中國敢於一戰”。清軍的這一次勝利,不僅得益於吸取教訓和充分準備,更在於英法聯軍的盲目驕傲,對中國人能力的輕視。

1859年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在近代軍事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偶然一次勝利不代表舊中國獲得了真正階段性進步,反而卻讓清政府迷失了對自身落後事實的客觀認識。僅僅一年以後,英法聯軍在1860年8月第三次入侵大沽口,大沽口炮台再次上演了悲壯的一幕。(作者:陶慕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39 字。

轉載請註明: 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創兩項記錄:擊沉外艦總噸位,上百年未被超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