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亡國奴!回到祖國去”

  他是全世界唯一健在的南僑機工。抗戰期間,未滿13歲的他從印度趕回祖國,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物資;新中國成立後,他在部隊屢建奇功;轉業到重慶後,他被評為國家特級駕駛員......

  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滇緬公路的咽喉要道。94歲的蔣印生身着掛滿獎章的西裝,緩緩抬起右手,將一個莊嚴的軍禮獻給犧牲的戰友們。

  他是全世界唯一健在的南僑機工。這是一個熱血而悲壯的羣體——抗戰期間,數千名青年華僑從世界各地趕回祖國,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物資,用生命打通“抗戰輸血線”。

  “不當亡國奴,回到祖國去”

  如果沒有抗日戰爭,蔣印生應該一直在國外過着安逸的生活。

  1927年,蔣印生出生在印度的一個華僑家庭,正如他的名字“印生”。清朝末年,祖父母到印度謀生,成為當地有名的醫生,父親和哥哥也相繼繼承了衣缽。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也成為蔣印生人生的轉折點。

  那時,中國主要港口和公路基本淪陷,1938年修建的從昆明到仰光的滇緬公路,成為當時中國和外部世界聯繫的唯一國際通道,用於搶運軍需物資、運輸工業原料和生活物品,還一度運送過中國遠征軍。

  然而,這條“戰時生命線”急缺大批技術嫺熟的司機與機修人員。1939年,以陳嘉庚為首的南僑總會向全體華僑發出緊急通告,招募軍車駕駛員。

  

“不當亡國奴!回到祖國去”

  ▲資料圖片:抗戰時期的蔣印生(右)(受訪者供圖)

  “中國、中國、中國……”聽到祖國的召喚,蔣印生一遍遍默唸着這個名字,熱血沸騰。

  “你雖然出生在印度,但你是中國人,祖國若是不強盛,海外華僑再有錢,也會被人看不起。”父親的話始終銘刻在蔣印生心裏。

  “不當亡國奴,回到祖國去!”未滿13歲的少年作出了這輩子最重大的決定。

  由於擔心父母不同意,他瞞着家裏悄悄報名參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這個羣體由3100餘名青年華僑組成,分九批迴國參戰,蔣印生名列第九批。

  離家那天,蔣印生只帶了兩件換洗衣服和一張全家福照片,臨走前輕輕親了一下熟睡中的妹妹。他心中默唸:“爸爸媽媽,請原諒我的不辭而別,我知道你們需要我,但祖國更需要我。”

  父親發現後追到碼頭,他躲在船艙,沒曾想這一別竟是永訣。

  就這樣,一個少年懷着救亡圖存的愛國之心,毅然踏上一條未知的坎坷之路,人生軌跡也就此改變。

  在滇緬公路與死亡相伴

  經過一個多月的嚴苛訓練,蔣印生和戰友們正式走上了戰場——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是一條搶修的簡易公路,要翻越海拔3000多米的橫斷山脈、高黎貢山,橫穿怒江、瀾滄江和漾濞江等激流險灘。

  在印度街頭悠閒開着小轎車兜風,和在險峻的滇緬公路上駕駛數噸重的重型卡車完全是兩碼事。路途曲折,打方向盤要格外用力,蔣印生手上很快就磨出了血泡。

  沿途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南僑機工們要帶着木板,遇到險路隨時鋪設,讓車輪凌空開過。

  最大的危險來自日軍飛機成羣結隊的狂轟濫炸。

  “遇到日機空襲,躲避不了就下車匍匐在地,有條件躲避的,就趕緊往樹林裏開。”蔣印生回憶説。有一次,一架日機向蔣印生駕駛的車俯衝下來,飛得最近時離車頭只有20米左右,一連串子彈打在車身上。

  “為躲轟炸,我們常常晚上行車,又不敢開車燈,由兩個人牽着大概4米長、1米寬的白布,車輛跟在白布後行進。”蔣印生説。

  蔣印生親眼看到,戰友們一個接一個地倒下。

  一個個曾經英俊體面的小夥子,有的被炸掉了耳朵、雙臂、下巴。有的駕駛員犧牲了,遺體只能匆匆埋在雜草叢生的公路邊,連一塊墓碑也沒有。

  蔣印生年齡最小,因此總是受到大家的保護。

  “有一次,我們躲在彈坑裏,日本飛機衝下來轟炸,一位年長者把我護在身下,我活了下來,他卻犧牲了。”蔣印生説到這裏,擺了擺手,眼眶泛紅。

  經國務院僑辦和全國僑聯確認,1939年到1942年,南僑機工通過滇緬公路運送軍需物資50萬噸、汽車1.5萬餘輛,以及不計其數的各類民用物資。1000多名南僑機工獻出寶貴生命,平均每公里犧牲一人。

  “赤子功勳”這四個字,鐫刻在雲南昆明西山森林公園內的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上,是對這些愛國華僑青年最好的褒獎。

  抗戰結束後,倖存的南僑機工有1000多人返回南洋。蔣印生想多看看祖國,便暫時留了下來。

  這一留,就是一輩子。

  

“不當亡國奴!回到祖國去”

  ▲資料圖片:蔣印生正在整理勳章(李愛斌 攝)

  留在祖國屢建奇功

  留在祖國的蔣印生,開始續寫新的傳奇。

  他先進入國民黨部隊任駕駛員,後隨軍起義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後勤部汽車五團。川藏公路通車後,他和戰友負責將物資從成都運送至昌都、拉薩。

  沿途山高路險,事故時有發生。有一次,汽車發生故障,一位戰友下車修理時不慎滑入江水中。

  金沙江水混着冰塊,又急又險。蔣印生脱掉衣服跳進江裏救人,江水將兩人衝出去一公里多,他終於將戰友救上了岸。

  蔣印生也因此榮立一等功。在部隊期間,他曾多次榮立一、二、三等功,還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萬里行車安全獎章。

  轉業到重慶永川縣(現重慶永川區)一家運輸公司後,蔣印生開了20多年客車,被評為國家特級駕駛員。

  1979年,闊別父母39年的蔣印生踏上回鄉探親之路。經組織審批,蔣印生夫婦帶着兒子輾轉回到印度。

  時光荏苒,倏然而過。父親和哥哥已不在人世,80多歲的老母親迎出來喚着“我的印生回來了”,蔣印生撲通跪下,眼淚止不住地流,一句話也説不出來。

  母親勸他留在印度,蔣印生拒絕了,他捨不得那片戰友們獻出熱血和生命的土地。

  依託華僑身份,蔣印生成為當地僑務工作的開創者。1984年,他在政府支持下創建重慶永川區僑聯,擔任第一任僑聯主席。

  “與犧牲的戰友相比,我很幸運。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我與有榮焉。”蔣印生感慨地説。(文/ 張琴 趙宇飛 吳燕霞 李愛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95 字。

轉載請註明: “不當亡國奴!回到祖國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