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城市的發祥地——三岔河口,矗立着一座以“母子盼水”為主題的大型雕塑,紀念着“引灤入津”這一可載入史冊的水利工程。近日,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11師52團的中鐵十六局二公司60多名黨員來到位於北辰區的引灤入津工程展覽參觀,並看望了當年參與引灤入津工程的幾位退休鐵道兵老同志,與他們一起重温了那段奮戰在引灤一線的崢嶸歲月。
為了解決天津用水短缺的問題,1982年5月11日,引灤入津工程正式開工,1983年9月11日正式通水。“我於1979年元月正式入伍,成為一名鐵道兵。引灤入津工程前我正在安徽合肥工作,接到參加‘引灤入津’工程的命令後,我所在的部隊立即奔赴河北省遵化打前站。二三月份的時候天氣還很冷,剛到遵化,我們先在路邊扎帳篷,在帳篷裏砌一個小火爐。住的條件很簡陋,好在那會兒我們都年輕,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在引灤入津工程中表現突出、火線入黨的退休鐵道兵老同志王德芳回憶説,當時很多運輸汽車車況不好,需要提前維修,為後面正式開工做好準備。1981年5月份,他和另外5名戰友開着5輛運輸車到天津進行大修,住在部隊招待所。大概晚上7點半,他洗澡洗到一半就停水了,頂着一腦袋泡沫請戰友在老百姓家借了半盆水,勉強沖洗一下。因為停水,他們沒有水喝,只好在小賣部買了一瓶橘子汁,你一口我一口喝完,感覺更渴了。這次的經歷讓他們更加深刻認識到天津缺水的嚴重性和真實性,確實需要儘快把灤水引過來。能參與到這項艱鉅的任務中,戰士們倍感自豪和榮幸。回到工地後,他們幹勁十足,甩開膀子幹了起來。
王德芳告訴記者,引灤入津工程全長234公里,最難的是要穿越山脈開鑿出一條12.4公里的引水隧道。按照常規引水隧道從兩頭打需要15年。為了縮短時間,當時採用的方法是在引水隧洞上方分別鑿開15個通往隧洞的斜井,每個斜井到達引水隧洞位置後,拐向兩邊延伸掘進,再加上隧道出入口,總共開闢32個工作面同時掘進。他所在團負責13號、14號、15號這三個斜井的開挖任務。
“我入伍後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一直按照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我把參與引灤入津工程當成黨組織對我的考驗,當成為人民立功的機會,決心為引灤入津工程多做貢獻,讓天津人民早日喝上甘甜水。”王德芳回憶説,他當時是駕駛員,主要負責運輸渣土,每天從早到晚,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天氣最熱時,他悶在汽車駕駛室內,身上的衣服都濕透了;天氣最冷時,棉衣都被寒風打透了,手指被凍得僵硬。“在工程建設中,大家都以苦為榮,沒人喊苦喊累,每個戰士尤其是黨員,都衝鋒在前,奮戰在前,在自然條件和施工條件十分惡劣的情況下用血肉之軀推着隧道向前走。”王德芳感慨地説。
1983年9月,“引灤入津”工程全線貫通。通水那天,清澈的灤河水送到了天津,天津老百姓喜笑顏開,作為建設者,這些鐵兵又自豪又欣慰。時年23歲的王德芳因表現突出,受到表彰,並被組織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元月,鐵道兵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王德芳與戰友們落户天津,轉業到中鐵十六局二公司,“始終聽黨話、跟黨走”,在基層一干就是30多年,從青年入黨到花甲退休,王德芳始終牢記黨員的初心使命,踏踏實實踐行着鐵道兵精神。
作者:劉波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