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表現一直平淡無奇,常任理事地位或將不保,多國等着“篡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時,英美蘇三個國家就已經在思考世界重新佈局的問題,出於各方面的考量決定在未來聯合國這個國際組織中設立五個常任理事國以平衡世界格局。其中三個席位自然是已經確定的,而另外兩個卻在各方的爭執下遲遲未能達成一致。中國憑藉自身在二戰中做出的卓越貢獻,是當之無愧的常任理事國,這點也是得到美蘇的一致認同。而英國卻顯得並不怎麼樂意,因為這顯然不符合其戰略佈局,隨着二戰的爆發其“大陸均衡”策略就不再可靠,為避免歐洲失衡必須要有一個説得上話的國家存在才行。
原本在法德中間不斷尋求平衡,而這次德國眼看就要作為戰敗國,自然是不能選擇,其它國家無論從歷史還是實力來説都不如法國,所以這個常任理事國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在法國頭上。其實從對二戰的犧牲而言,法國顯然是最慘痛的一個國家,作為歐洲大陸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一夜之間被攻入巴黎,導致滅國的恥辱,想來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有付出這般代價。
此後法國作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其表現倒也平平。説好,在軍事、科技、經濟等領域也都沒有做出太多出彩的地方,説壞,卻也是擁有二次核打擊能力、各種先進的戰機以及核動力航母的大國,並且也是歐盟中獨樹一幟的領軍人物。隨着英國脱歐,法德兩國更是重新較上勁,都希望可以一舉爭奪歐盟領頭羊的位置。
這種競爭的表現在兩個國家上的體現卻完全不同,德國是從歐盟內部中倡議自由的貿易往來,並且對一些經濟不景氣的國家提供一些有償幫助。而法國卻不斷活躍在美國、印度、甚至日本的國際關係中,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以此在國際立場中可以力壓德國一頭。
雖然近些年因為美國在國際上的一意孤行,導致聯合國的影響力越來越缺乏應有的執行力度,但印度、日本、德國等國家對於聯合國中的席位卻還是緊盯不放。如果五常的席位發生變動,不少人都將目光放在法國上,畢竟這是最好拉下來的一個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