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豪的三百萬,就是中國品牌的二十年

文 | 李一帆

1998年8月,吉利汽車第一輛名為“豪情”的汽車,在浙江台州臨海工廠緩緩駛下生產線。這是一輛基於夏利底盤的“模仿”車型,豪情背後的絕大多數人和配件,都來自天津。

時任吉利汽車副總裁的王自亮後來回憶:“那時候我沒在場,但聽説這輛車能開動大家興奮得不得了,車造出來能開,就好像是奇蹟一樣。”

2020年10月20日,同樣的台州,曾經的臨海流水線已經遷建為新的臨海基地,第300萬輛帝豪在這裏正式下線。

帝豪的三百萬,就是中國品牌的二十年
恰逢每年汽車市場的銷售旺季,9月,帝豪銷量20,321輛,同比增長28%,跑贏大盤20%,繼續佔據着轎車市場前十席位,驕傲地做着唯一一個能夠正面叫板合資車的自主車。

吉利的22年,帝豪的銷量300萬,這輛中國品牌經典家轎用一己之力證明了,“十萬塊以內,還要什麼合資車?”

帝豪的傳奇,就是一部吉利汽車甚至中國汽車品牌的發展史。

前天抵達臨海基地後,和一些資深媒體老師聊天,有位老師回憶起自己第一次來臨海已經是將近20年前,“那時候一輛豪情3萬6,吉利還給媒體打6折。”

可以説,20年前吉利剛起步的時候,一無所有,每天過的都是能賣一輛是一輛的日子。

但李書福的思路非常清楚,他確信越是這種時候,越不應該退縮。所以就在那兩年,李書福帶領吉利開啓了第一次轉型。

他選擇讓吉利和奔馳“同台碰撞”,以表現吉利的品質和目標;緊接着,他又將吉利開到拉薩,請來飛越長城、黃河的“亞洲第一飛人”柯受良,開着吉利飛越布達拉宮。那一天,汽車轟鳴的馬達聲響徹整個布達拉宮廣場。

與過去柯受良飛越黃河、長城不一樣的是,當年陪伴他的,都是進口轎車。這是柯受良第一次開着中國自己的轎車,飛越經典。

飛越成功後,天津汽車檢測研究所對車輛進行了全面的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四個車門及發動機蓋均能正常打開,燃油無泄漏,車輛總體損壞程度不大。

可以説,李書福用這次飛躍世界屋脊的行動,證明了吉利汽車的“低價不低質”。

2009年,吉利度過了第一個轉型期,而這個轉型期內最大的產品結晶,就是積澱過後,橫空出世的帝豪——

2009年7月28日 ,吉利在寧波基地舉行“吉利帝豪品牌發佈暨EC7系車型下線儀式”,宣告帝豪品牌誕生;8月28日,帝豪品牌首款新車帝豪EC7在濟南上市。

帝豪系列開始作為吉利汽車戰略轉型時期的多品牌運營主角,以比全球鷹、金剛系列更高的定位,承擔起了重塑和提升吉利品牌價值與形象的重任。

帝豪的三百萬,就是中國品牌的二十年
在這條吉利進軍中高端汽車市場的路上,帝豪“高舉高打”的策略非常成功,上市一年,即進入萬輛俱樂部。

隨後趁熱打鐵,帝豪在追逐品質的路上精益求精,很快,便成為中國首個獲歐洲E-NCAP四星評價的轎車,中國品牌第一個配備ESC的轎車,也是中國第一款獲得出口免檢資質的轎車。

2012年,帝豪成為自主轎車銷量冠軍;2013年,帝豪躋身轎車全榜前十;2014年,上市五年的帝豪品牌攻城拔地,累計銷量已經超過60萬輛,創造了令業界驚歎的“帝豪速度”。

帝豪的三百萬,就是中國品牌的二十年
然而故事不會總是順風順水。

2014年,由於整個中國汽車市場行情急轉,吉利汽車也遭遇了比往年更多的關口和挑戰。

那一年,不但吉利汽車整體銷量下滑,包括帝豪EC7、EC8、自由艦、金剛、遠景、熊貓等在內的幾乎所有車型,也在各細分市場遭遇滑鐵盧。曾經創下月銷兩萬輛神話的帝豪EC7,甚至一度被長安逸動甩在身後。

為了應對這種危機,吉利當年做出了重大調整:將全球鷹、帝豪、英倫等三個子品牌收縮為產品序列,統一回歸吉利品牌。

而新帝豪,就是吉利“承前啓後”的核心車型。

2014年7月26日,作為首款懸掛新標識的車型,新帝豪正式上市。因為肩負着樹立吉利汽車全新形象和地位的重任,吉利為新帝豪投入了大量技術和品質創新,比如最典型的一個,就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吉利為其開發並搭載了智能車載系統, 實現了最早一批的車載移動。

這種“躍進”在當時的自主品牌身上是極為少見的。

憑藉新帝豪和吉利品牌的形象轉變,2016年,帝豪實現了第一個百萬銷量,刷新了轎車最快破百萬速度;僅僅只過了兩年,2018年,帝豪就實現了第二個百萬銷量;再到今天的第三個一百萬,速度越來越快。

帝豪的三百萬,就是中國品牌的二十年
單從工廠的變化,就能捕捉帝豪和吉利一路走來的不易。

昨天參觀工廠到一處藍光測量系統時,車間員工告訴我這套系統可以0.01秒獲取三維型面測量數據,然後識別各種誤差,包括配件孔的大小、曲面曲度等等,進而判斷產品合不合格,以及如何修正,其精度高達±5mm。

我問若是在臨海工廠最早那兩年,想做到這種精細程度要多久,對方告訴我那時候純人工,要兩個整天才能完成,還不一定達到現在的機器效果。

帝豪的三百萬,就是中國品牌的二十年
帝豪能走到今天,純粹是一步一個腳印摸索出來的。它貫穿了吉利汽車的每個關鍵轉折點,支撐着吉利汽車的每段艱難時刻。

所以,很多人喜歡用單車利潤評判一台車的價值,但我認為帝豪的意義,並不侷限在利潤。

A級車的利潤勢必不如B級車、C級車,更不如高端品牌,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就像當年的自主品牌要想發展首先要確保活下來一樣,帝豪之於吉利、之於中國品牌的真正意義是,其在轎車市場站穩了前十名,這是第一次讓一箇中國品牌,有了一款長命的經典車型。

為什麼説真正意義?

因為在帝豪之前,很多其它中國品牌轎車也曾創造過輝煌的市場,比如長安逸動、艾瑞澤5、寶駿310等等,但幾乎都在一兩代之後,隨着新車效應漸過被市場放棄。

除了這些陸續湮沒市場的自主車型,帝豪甚至見證了曾經的合資 “經典家轎”——捷達停產、桑塔納逐漸邊緣化。

可以説,中國品牌車型自始至終一路活在高位的,只有轎車的帝豪和SUV的哈弗。

而它們的定位,是任何世界級品牌都必不可少的車型,就像卡羅拉之於豐田、軒逸之於日產。

帝豪讓所有人重新認識了吉利,也重新認識了中國品牌,它狠狠回應了當年很多人對中國品牌的質疑,“連A級車都造不好,怎麼期待B級車、C級車?”

長命,就是資本和話語權。

帝豪為什麼能“一枝獨秀”至今?在我看來,關鍵原因主要是兩點。

其一,命名。

昨天聊起來,很多媒體老師認為“帝豪”的名字一直是“拖後腿”的存在。但我不這麼看。

相反,我認為“帝豪”兩個字,或許才是帝豪能從眾多自主與合資A級車中“廝殺”出來的重要一環。

“帝豪”的意思大約是“帝王之氣,豪情萬丈”,其實正是三四五線城市消費者(尤其是當年)喜歡的名字,因為看上去就很闊氣嘛。

有人説你看煙、酒、酒店都有“帝豪”品牌,會不會拉低“帝豪”的形象?可我反而覺得,這正説明了三四線消費者對這個名字的喜愛和認可。

既然帝豪已經成為家轎經典,積攢了熱度和口碑,那這個名字就不需要改變。哪怕現在聽來已經有點落後於時代,可更新穎的名稱和玩法,有繽瑞們就夠咯。

想想即將上市的第七代伊蘭特,經歷了中間幾代名字改來改去,最終還不是迴歸了“伊蘭特”。

帝豪的三百萬,就是中國品牌的二十年
其二,品質和細節。

之前瀏覽帝豪汽車論壇的時候,我一直對一位車主的帖子印象深刻。

他是位初代帝豪車主,在回憶自己當年為什麼買帝豪的時候,明確説其中的直接刺激原因,就是無意間發現連帕薩特都只是205mm的輪胎,帝豪的輪胎卻直接上到了215mm,而自己開的那輛金剛,才不過185mm。

於是他開始對比配置,發現全車八氣囊、電動座椅、自動空調、天窗、車窗一鍵升降、胎壓監測、LED尾燈等等,“這配置在09年已經可以秒殺不少20萬級別的車了”,“而且還有很多給人好感的小細節,手套箱裏帶燈、化妝鏡帶燈、尾箱遙控開啓”,“這些加起來當年只要8.48萬,一本滿足”。

正是因為能帶給消費者“一本滿足”,帝豪EC7才短短半年月銷就破了5000輛。

包括更多時候,哪怕車主一開始選擇帝豪是因為名字、因為性價比,但最後真正被這款車贏得好感,會信任它,會願意把它推薦給朋友,一定是因為品質和細節。

比如同樣是論壇裏的一位車主分享,“今天才發現16款手動豪華的備胎是全尺寸的,因為前胎被劃破了,查看備胎髮現的。兩年了,竟然剛剛發現驚喜。”然後下面有人評論,“15款和14款,備胎還都是鋁合金輪轂呢。”

還比如有車主説:“15款,純粹是因為其它原因要打開發動機艙,才發現這麼厚道的隔音棉,現在合資緊湊車很多都省掉了隔音棉,沒想到自己的車這麼厚道。”

包括前面提到那位初代帝豪車主,説起為什麼自己會想分享帝豪的故事,就是因為六年來,除了電動座椅開關、油箱蓋開關、發電機和副駕拉手各壞過一次,這輛車沒再給他添過任何麻煩。

這些車主的愛車情感,很多時候就是被這麼一個兩個小細節激活的。

而之所以會有這些細節,也是因為帝豪的重視和在意。

昨天的下線儀式上,吉利請來了當年帝豪項目的技術負責人,暱稱“婁底盤”。

帝豪的三百萬,就是中國品牌的二十年
他給我們回憶了這些年來自己和帝豪的故事。比如自己明明沒有資格參加集團內的經管會,但因為集團重視帝豪這款車,就破例讓其參加,以多聊聊這款車;比如自己向上面保證三個月內投產,但實際是“白+黑”相當於六個月地追趕;比如後面有次改款,他在三四線城市調研,發現這個市場的消費者對有無後視鏡摺疊功能非常在意,於是他直接添了100多塊的成本,給消費者加上了這一功能,要知道對這個價位的A級車來説,成本增加哪怕100塊也不是個小數字。

還有更多例子不勝枚舉,總之A級車最需要“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而帝豪,在這一點做得非常好。

有句話已經被説了很多遍,俗歸俗,但道理很實在,也格外適用於帝豪和吉利,那就是:始於顏值,陷於才華,終於人(車)品。

現在的帝豪,已經從單一車型發展成為了產品序列,帝豪家族涵蓋A級、A+級、跨界SUV等車型,讓中國消費者在A級市場中不愁“沒得選”。

縱觀合資品牌車型家族都鮮有這樣的成績,諸如朗逸家族,除朗逸一支獨秀,其餘的朗行和朗境都屬於邊緣化產品,對銷量基本沒有什麼貢獻。而帝豪家族,卻實現了全面開花。

但帝豪不會僅僅躺在功勞簿上。

吉利品牌銷售公司總經理宋軍告訴我:“300萬以後,這個數字在我這兒就全部歸零。更重要的,是300萬以後該去哪裏。今天這個時間很重要,但重要的不只是300萬這個數字,而是我們又到了需要上一個台階的時候。”

所以現在的他們已經踏上了下一段行程,比如年輕化、大數據、用户服務、APP社區等方向,都是帝豪和吉利正在努力的未來重點。

他們想要的就是做紮實產品和服務,給到消費者最好的體驗,絕不務虛。宋軍説得很直白:“帝豪的定位就是第一台車,是人們從駕校出來、願意上手的第一台車而已。我們不給帝豪戴很重的帽子,滿足消費者、服務消費者就行,幹嘛那麼複雜呢?”

很多時候,簡就是奢。

帝豪的三百萬,就是中國品牌的二十年
吉利汽車和中國汽車,用短短20年的時間走過了歐美汽車工業的100年,用最高效的速度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汽車發展產業結構。從中央帶頭使用中國品牌汽車,到外交禮賓車採用吉利品牌,再到吉利成為中國汽車當仁不讓的頭牌,市佔率越來越高,吉利始終遵循着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方向,在有血有肉地發展。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幫其打下了品牌底藴和銷量口碑的帝豪。

如果説帝豪是讓中國品牌看到了應戰合資品牌的曙光,那麼吉利和其他中國品牌,則是讓這道曙光升騰的助陣者。

相信帝豪的下個、下下個100萬輛,只會來得更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27 字。

轉載請註明: 帝豪的三百萬,就是中國品牌的二十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