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新基建”工作如何開展?來看這個行動方案

為加快建設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型基礎設施,培育發展新經濟,2020年5月,我委牽頭制訂的《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正式印發。

《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發佈後,各區結合自身實際,積極謀劃,制訂了各區“新基建”行動方案,之前我們分別介紹了楊浦、嘉定、青浦、松江、崇明的政策,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閔行區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閔行區行動方案》)。

《閔行區行動方案》圍繞建設高速連接的信息通訊網絡、搭建高效協同的管理支撐平台、部署廣泛覆蓋的智能終端設施、營造開放融合的創新研發環境、突出區域發展的特色功能定位等5個方面,共提出18項重點任務。

計劃到2022年,閔行區累計建設5G通信基站4500座以上,移動通信網絡、固定寬帶網絡接入能力平均達到1000兆以上,用户感知速率平均達到50兆以上,基本形成網絡高速、創新融合、智能互聯的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格局,數字經濟特色顯著,形成以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和閔行南虹橋為引領的“2+X”創新發展新業態,新型基礎設施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一起來看一看吧~

建設高速連接的信息通訊網絡(共4項)

實現5G和寬帶網絡高質量建設。編制閔行區5G網絡建設規劃,將5G基站空間佈局與產業佈局相融合,至2022年,累計建設5G通信基站4500座以上,實現區域全覆蓋,推進虹橋商務區、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等區域深度覆蓋。以“能合則合、應合盡合”為原則,在全區主要幹道、重要場所逐步推行綜合類智慧燈杆建設,結合馬橋人工智能試驗區等區塊的開發建設,推行區塊內智慧燈杆建設。加快推動寬帶網絡建設,實現我區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務樓宇萬兆接入能力全覆蓋,移動通信網絡、固定寬帶網絡接入能力平均達到1000兆以上,用户感知速率平均達到50兆以上。

加快工業互聯網新生態佈局。試點推進以5G、軟件定義網絡(SDN)、窄帶物聯網等技術升級企業內網,支持企業開展針對既有生產設備與系統的網絡化二次開發,聚焦智能機器人、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電子信息等領域,培育15家數字化智能標杆無人工廠、無人生產線、無人車間。建立集合供應鏈管理、產品溯源、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為一體的區級雲平台,指導2000家中小企業上雲。

推進下一代互聯網規模化部署。加快推進互聯網應用IPv6升級,聚焦新型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互聯網數據中心、政務雲平台與社會化雲平台IPv6改造,推廣全面支持IPv6的移動和固定終端,到2022年底,全區IPv6活躍用户佔比互聯網用户超過80%。

完成政務外網安全高效改造。推動區級電子政務外網升級改造,到2021年底,帶寬能力達到40-100G,實現數據流量和視頻流量“一網雙平面”承載,為區級“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等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共享、協同應用提供有力支撐。推廣應用自主可控的網絡產品和服務,依照國家密碼管理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強化密碼技術在重要數字基礎設施中的推廣應用,擴大數字證書應用範圍。

搭建高效協同的管理支撐平台(共3項)

構建標準化大數據資源平台。以標準化數據倉庫建設為基礎,以數據中台建設為目標,圍繞閔行區城市大腦建設,實現全區政務數據、視頻圖像、物聯感知、地理信息、社會行業等全區域數據的歸集,完成區大數據資源平台建設,為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經濟發展和城市規劃實現數據賦能。推動數據資產化,探索數據商業化模式,構建形成公共數據“六位一體”大數據資源體系,全面數據賦能應用,基本實現公共數據社會化運營能力。

建設“AI+一網通辦”服務平台。建設閔行區“一網通辦”AI支撐平台,提供一批解決部門共性難題、提升效率的通用算法模型,針對複雜程度高的事項實現智能輔助審批,降低審批差錯率。試點在隨申辦上實現“智能互動”示範場景落地,實現智能場景引導、智能人機對話、智能政策體檢等服務。通過人臉活體識別、智能填表、OCR識別技術實現智能審核、遠程審批、自助發證等,探索開展“無感審批”。

聚焦“一網統管”支撐體系。依據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管理要求,明確全區電子政務雲技術框架,構建統一的電子政務雲管理架構。根據市區兩級“一網統管”三年行動計劃,統一建立全區城運中台(數據中台、業務中台、AI中台),並且以業務需求為導向,統一建立全區城運主題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基本架構和數據目錄,實現市、區、街鎮三級業務數據的互聯互通和雙向傳輸。依託本市空間地理底圖和各類圖層信息,在全區建立統一的地名地址標準和數據庫,疊加“一標多實”各類城市運行管理要素數據。實現視頻圖像資源共享共用,有序推進各類智能化管理場景應用。

部署廣泛覆蓋的智能終端設施(共4項)

佈設十萬級神經元感知網絡。統籌全區物聯感知端平台建設,在建築物、道路、供水、排水、燃氣、環境監測點等涉及城市治理設施部署物聯感知“神經元”,拓展形成城市治理感知體系,實現感知數據的統一規範採集。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豐富終端設備接入手段,提升全區監控設施每平方公里的覆蓋率。推進本區城運系統交通管理子系統(IDPS系統)建設全域覆蓋,實現路況實時感知、路權動態分配、交通智能誘導。

拓展智能末端服務設施。進一步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設施投放範圍,加大對醫院、學校、辦公樓宇、大型社區等區域的覆蓋力度,新增2000台以上智能取物櫃。基本建成適當集中、佈局均衡的電動汽車充電服務網絡,充電設施實現外環內0.9公里服務半徑、郊區新城及其他區域1.5公里服務半徑全覆蓋,新建電動汽車充電樁1500個。三年內結合專項規劃,推進建設若干個加氫站,力爭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率先應用落地。

建設“互聯網+”醫療基礎設施。完善升級區域衞生信息平台,建成區域衞生健康數據資源集成存儲和數據治理平台,實現電子病歷、健康檔案、公共衞生、衞生資源、運營管理數據資源庫標準化,提升數據質量和數據安全。社區醫院建成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臨牀信息系統、醫院信息平台、患者服務系統等特色應用系統,持續提升智慧醫院建設水平,實現3家以上互聯網醫院掛牌營業。建設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醫技共享信息平台,探索對社會辦醫機構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

建成國家級智慧教育示範區。全面開展區域智慧教育雲平台建設,構建“統一接入、統一認證、統一平台、統一數據、統一防護、一網通辦”的區域教育雲平台。立足數據驅動,構建基於智能技術的個性化學習支持環境,充分利用智能傳感、數據挖掘等技術,通過數據分析描述學習者畫像,從而為每個學生提供精準的個性化服務,實施智能化因材施教。推動物聯網感知校園建設,完成8所教育信息化應用標杆學校建設。

營造開放融合的創新研發環境(共4項)

推進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上海交通大學建設“轉化醫學研究設施”國家大科學裝置,支撐現代醫學創新重大研究。支持上海交大、華東師大以及航天、船舶、航空等科研院所爭取國家新一輪重大科學技術設施的佈局建設。促進國家級、市級研發機構的科研設施共享共用,向社會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2家國家級研發機構、142家市級研發機構的科研資源,聚焦產業關鍵技術突破,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鼓勵企業建設研發機構、支持加盟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台的企業購買關鍵重大進口設備,開展研發技術服務和儀器設施設備共享。

加強產業創新引領的功能型平台建設。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着力發揮高校、院所和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引領作用,創建一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人工智能、5G、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領域的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重點建設和發揮好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前瞻創新研究院、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對相關產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和集聚高地,爭取國家醫療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落地。

建設智慧醫療創新研發基地。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5G+”對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的支撐賦能作用。啓動建設國內首家面向醫療機器人產業且獲得國家藥監局認證的公共檢測平台,深入開展人工智能共性技術研發,積極搭建醫療影像診斷特色應用數據中心,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場景的儘快應用,探索應用5G技術開展遠程手術。開展五大前沿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打造健康醫療與智能產業融合創新的生態樣板。推動智能醫療示範基地建設醫學大數據、智能醫療器械與軟件創新研發的公共服務平台和麪向創新生物藥研發的創新服務平台。

加快數字經濟集聚發展。開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的前沿技術和基礎軟硬件的研發與示範應用,特別是數字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深度融合應用,推動智能製造裝備和生產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大力提升製造業發展水平和能級。加快服務業的數字化應用,積極推行“互聯網+創新創業”,支持通過數字技術手段開展集成創新,加快培育一批以上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成長性創新企業,推出一批示範效應好、帶動作用強、市場影響優的在線新經濟應用場景。

突出區域發展的特色功能定位(共3項)

打造馬橋人工智能創新高地。高起點高要求建設區域網絡傳輸高速通道,實現5G網絡深度覆蓋。啓動上海工業智聯中心項目,建設以發展工業智能產業為方向的全生命週期產業綜合體,引入工業智聯龍頭企業,建立工業智能高端研發平台。啓動紫光(上海)芯雲中心建設,建成閔行區高等級算力中心、人工智能科創中心、人工智能實訓中心、智能城市建設運營中心。圍繞城市管理、社會治理、民生服務等需求,在實驗區內提供豐富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探索數字孿生城市建設,重點發展智能運載系統、智能機器人、智能感知系統、智能新硬件系統等“四智”產業。

助力虹橋商務區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加快區域內光纖寬帶網絡、通信基站、通信管道等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配合虹橋商務區管委會完成全球信息通信樞紐建設。以“5G示範商務區”為依託,打造虹橋天地等大型綜合智慧商圈。開展車路協同車聯網建設,利用5G通信及C-V2X車路協同技術,將車、路、雲形成互聯整體,提升道路使用效率,讓用户在加油、支付、停車等場景下實現無縫對接。建設“上海國際技術交易市場”,完成全球跨境技術貿易存證系統建設,聯通國內和海外不同國家的技術交易生態,實現國際化技術交易在線結算。加快建設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二期,幫助全球商品、技術、服務進入中國,打造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開展虹橋國際新文創電競中心建設,打造全產業鏈電競產業園區,建成全球領先的電競中央商務區EBD,完成VR體驗中心、遊戲軟件交易中心建設。

建設“大零號灣”5G智能創新港。圍繞上海交大、華師大周邊1.3平方公里的T字型雙創開放區,發揮上海南部科創中心核心區科創要素集聚優勢,建設“大零號灣”5G智能創新港,推動打造網絡集成、功能集成、界面集成、業務集成的服務創新創業的智能綜合“5G+”智慧園區。發揮紫竹“中國(上海)網絡視聽產業基地”的既有優勢,聚焦數字內容製作、集成播控、數字新媒體領域,推動5G技術結合VR/AR、4K/8K超高清視頻技術在體育賽事、大型演出等領域的應用,鼓勵企業開發基於5G技術的文化娛樂數字內容產品和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556 字。

轉載請註明: 閔行“新基建”工作如何開展?來看這個行動方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