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最新通報一起核酸檢測質量安全事件——北京金準醫學檢驗實驗室違規進行多管混檢,人為稀釋樣本,嚴重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這也是本輪疫情發生以來,本市第二個被警方刑事立案的核酸檢測機構。
核酸檢測是及時篩別病毒的金標準,也是搶抓“四早”的第一步。在北京本輪疫情應對過程中,持續進行了多輪大規模區域核酸篩查,而最大限度篩幹撈淨隱匿風險源,採樣“量”達標、檢測“質”過關是基本前提。為確保科學有效與經濟可控,本市對核酸檢測流程進行了較明確規範:一般區域“10混1”,重點區域“5混1”。但個別檢測機構卻無視規則,為了更多牟利,不惜鋌而走險。多管混檢下,樣本被極大稀釋,很可能造成早期感染者因自身病毒載量有限而未能充分篩出的情況,進而錯過“早發現”的窗口期,造成疫情傳播擴散風險。如此這般,無異於在挖防疫長城的牆角,必須予以嚴懲。
新華社資料圖 圖文無關
眼下,隨着核酸檢測成為常態化防控舉措,相關檢測能力必然要有一個持續升級擴容的過程。為了滿足檢測需求,本市加強統籌調度,在確保包括國家公共實驗室、市區核酸檢測基地等醫療機構全部到位的同時,積極吸收第三方機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核酸檢測機構共286家,日檢測能力達168萬單樣本。可以説,充足的檢測能力,為以快制快跑在病毒前頭,支撐防控體系有效運轉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接下來,如何在確保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制度,堵住個別人發國難財、掙缺德錢的空間,實為核酸檢測提質增效的關鍵一環。
一份可信靠譜的核酸檢測報告,上關決策部署,下連百姓生活,必須萬無一失,否則一失萬無。目前,我們已進入本輪疫情的掃尾攻堅階段,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此之時,必須對核酸檢測質控嚴把關、強監管,斬黑手、除隱患,堅決杜絕為非作歹、靠“酸”吃“酸”。連續兩起質量安全事件,暴露出明顯的監管漏洞與薄弱環節。對此,一方面要對核酸檢測質量不符合標準的機構,嚴肅依法依規懲處,保持“零容忍”打擊態勢。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駐場檢查,聚焦標本“採得到”“不變質”“測得準”三大環節,對採送檢報全流程嚴格管理,不留死角。織密監管大網、強化監管合力,確保檢測全鏈條質量達標可靠,這同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題中應有之義。
關鍵時刻不容黑手牟利作亂。盯着問題去、追着問題走,全面覆盤、舉一反三,以解決問題、預防問題為提升防疫效能的突破口,勝利曙光就又近了一些。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雨馨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