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智能客服,用起來怎麼好似“智障客服”?如今,一提起客服電話,許多人都氣不打一處來。年輕人聽罷雲山霧罩的機器人語音,基本能找到人工客服,但老年人往往“迷路”,遭遇無所適從的尷尬。
新華社資料圖
從本報記者的調查來看,有些電話“温馨提示”説了一大堆,可一到轉接的關鍵時刻就“卡殼”,好不容易進入人工服務通道,電話那頭卻總是冰冷的“坐席忙,請稍後”。還有一些APP的智能助手,讓人先描述問題,可用户描述後又表示“看不懂”。即便輸入“人工客服”“電話客服”等關鍵詞,這些智能助手依然答非所問。
很多老年人本就對智能手機一知半解,能夠完成基本操作已經不易,面對如是障礙,應對起來更加力不從心。遇到不明白甚至利益受損的情況,有現實網點的,還可以費事跑一趟,若是純網絡業務,多半隻能吃啞巴虧了。
從銀行、電信等公共服務,到電商、會員等網絡業務,智能客服的覆蓋面越來越廣。這確實是利用技術紅利、減少人力成本的好辦法,但必須指出,智能化只改變了服務的形式,並未改變服務的本質。
客服就是要幫助客户解決問題,那些解決不了問題的所謂服務,渲染得再花哨、再先進,也是一種形式主義。市場上,消費者是會“用腳投票”的。在智能客服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盲目地擠壓甚至取消人工客服,只會助長矛盾。不滿率潛滋暗長,到頭來,還是企業買單,那點節約出來的人力成本也得搭回去。
好的服務一定是以人為本,進一步説,意味着儘量精細化滿足千差萬別的訴求。老年人羣體龐大,同時有行動不夠靈便、對新生事物不夠了解等特殊性,理應成為服務業重點關注的對象。
且不説當前智能客服還“槽點滿滿”,即便將來基本完善,是不是也該保留人工服務通道,甚至開發老年人專屬客服?目前,有一些電商平台、通信企業推出了老年人專屬服務,但總體上看,規模不大、效果一般,本身也有“噱頭大於實用”之嫌。究其根本,多半還是認為銀髮族的權利主張不強,不會真的急眼較真兒。
中國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做好“適老化”準備,不僅是出於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更是一種未雨綢繆的現實需要。面對3億老年人,公共服務需要專門設計、覆蓋到位,商業服務則大可在提高服務水平中挖掘消費潛力。總的來説,如何更好服務老年人,是一道現實課題,現在暴露出的種種短板,都值得相關部門舉一反三。
近些年,新業態興起導致的線下打車難、現場掛號難等問題,已經得到社會廣泛關注,相關方面也在“糾偏”。期待全社會都來繼續發掘現實痛點,進一步推動社會服務的“適老化”改造。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崔文佳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