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活法

    日前,上海市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90場新聞發佈會,張文宏表示,防控快速反應,不僅“我快速”,更要“你快速”。我們越來越活在一個需要“快速反應”的新狀態中。

    “應活法”應運而生——不僅僅需要“快速反應”,應急化解,防患未然;還需要“從容響應”,應對自如,奮鬥成長。

    新冠病毒已讓人類如臨大敵,全球的許多角落都“硝煙瀰漫”。而各種乘隙而入的偏執、撕裂、邪惡,更是火上澆油,大大增加了變局的不確定和危險性。

    我們已經徹底不能回到過去。有些事,以前是習以為常,現在要思慮再三;有些事,以前可七彎八繞,現在則無路可退;有些事,以前是慢慢來做,現在須即定即辦;有些事,以前可説包容,現在視為縱容;有些事,以前是忽視略過,現在則分秒珍視;有些事,以前是不當回事,現在是生死大事……

    身邊似乎“安定”的世界,不再是個保險箱,也不再是個保鮮盒,即便你從一件件事情串起的“事件鏈”中掙脱出來,也可能掉入“時間鏈”中另一種無所事事、無事生憂的虛無痛苦和浮躁憂鬱中,我們必須真誠地從當一個“小學生”開始,練習這樣一種“應活法”的新學問。

    這真是一門新學問嗎?

    孟子説過: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我們在迴歸簡約、返璞歸真中開始反思:這放心的學問,不早就存在於幾千年的農耕文明中嗎?

    唐宋時期比喻當時從容淡定的“真誠君子”,今天的我們似乎早已忘卻了:一面隨時像貓捉老鼠一樣全神貫注、警惕而行,如《周易》而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一面從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常快活,努力做到“發而皆中節”的適度而活。

    這不正是中國人早已有之的“應活法”嗎?

    這不正是日用而不覺的文化浸潤滋養嗎?

    所以我們不必有任何自卑,可以如一名記者一樣,進入不同體驗,逐漸體驗和擁有“別人即我”的特權;不必有任何煩憂,在極簡中簡化生活中的瑣碎,讓心靈得以喘息閒思,放棄無效危險的事情,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做一些有用的事,從而獲得更大快樂和幸福;也不必有任何抱怨,在面對失速、不確定性時,可以如一名管理者一樣,學會短時間內做出決策反應,調動身心中各個“部門”,動用各種“資源”,儘快控制危機的發展,恢復身心秩序——一個人只有首先實現最好的“自我管理”,才能談得上管理好與自己有關的工作與生活。

    “應活法”就是向上向善的好活法,也是大好大局的正能量,不僅應用於人,也應用於一切企業和團隊。

    “應活法”讓我們要把“堅定信念”作為第一原則,始終堅持在保持責任、服務、奉獻過程中起而行之,成人達己。

    “應活法”讓我們把“活下去”作為發展要務,始終確保融合一體化和運營資金鍊持續安全,實事求是。

    “應活法”讓我們把“放眼長遠”作為不竭動能,始終堅持志存高遠、戰略定力、系統觀念和長期專注。唯有長期專注才能對抗不確定性,穿越經濟週期,唯有人才培養蓄能才會對抗一切損失,戰勝一切危機。

    偉大的企業大多誕生在“冬天”。

    正如一位了不起的企業家,在去年抗疫和抗壓的巨大危機時所言:

    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善敗者不亡。青春泣血,生命綻放光芒。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同時又遭遇百年聞所未聞的風暴打擊。翻滾的黑雲,夾着電閃雷鳴、山崩地裂般席捲我們。我們一時驚呆了,手足無措。當我們清醒過來,要像海燕一樣,迎着雷電,迎着暴風雨嘶叫着飛翔,朝着一絲亮光,朝着希望,用盡全身力量搏擊,奮鬥,前進,再奮鬥,再前進,嘶喊着勝利。歲月不負有心人。

張坤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6 字。

轉載請註明: 應活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