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着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着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汪衞東,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台合作匠人——

汪衞東,女,現為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理事,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雁塔結繩香囊”項目第四代傳承人。

《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係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隨着時間的演變,結繩已經不僅僅是一項記事方式,它陸續被一些手工藝匠人以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結出了各式各樣的工藝作品。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融入其中,體現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佩掛香囊的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香包和香囊是有區別的,雖都有避邪、圖騰崇拜、防蟲、薰香驅穢的功能,香包是將香藥包裹縫製在裏面。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而繩結香囊則起源於1909年左右,用結繩的手法結成香囊,形式有些像清代的金累絲香囊,除紋理不同外,也都有鏤空紋樣,有口可用布包了香藥放於囊中。區別就是一個用金屬合頁及卡扣鎖口,另一個用抽繩鎖口。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結繩香囊是結繩技藝和香囊製作技藝的結合體,其工藝是先用20~30根左右的彩繩,分別編結成兩個囊片,再經拆片拆成所需的圓形、桃形等,再經收邊,縫合成囊。再加繫繩、穗子配珠等裝飾工序。”汪衞東耐心地講道。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汪衞東祖籍蘇州,自幼跟隨外祖母學習做些香囊,掌握基礎的技法。及至後來在染織廠工作,從事圖案紋樣設計,又增加了一些配色的技能。多年來不間斷地摸索和學習,為她的結繩技藝累積了豐富的資源。從小香囊、盤扣,到圖案精美、織法繁複的各種結繩工藝品,她的技藝漸漸爐火純青。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汪衞東女士隨其父母移居西安,將該技藝傳入雁塔地區,並創作出許多樣式,配色又採用了許多關中地區的元素,別具一格。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藉助簡單的工具,汪衞東完成一個香囊大約需要兩天左右的時間,工業化發展可以迅速地編制出一個大大的中國結,但她的絕大部分的作品並沒有受到衝擊。在她看來,一件好的作品,從構思,到各種變化多端的織紋和配色,是無法複製的。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在2008年,汪衞東獲“西安市首屆十佳民間藝人”榮譽稱號,2009年榮獲陝西省首屆婦女手工藝品技能大賽編織類二等獎,2010年榮獲西安市婦女手工藝品技能大賽編織類一等獎,2013年被西安市羣眾藝術館、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工作優秀個人”......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作為“雁塔結繩香囊”的第四代傳承人,幾十年來汪衞東針線從不離手,在傳統技法上潛心鑽研的同時,更大膽創新,在她心中,匠人精神就是要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讓人們能夠真正地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更多作品欣賞: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圖片素材提供: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時代·鄉創週刊 |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3 字。

轉載請註明: 傳承結繩香囊技藝,編織不朽中國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