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曝一些價格不便宜的進口食品,因為臨近保質期,會被賣家以“白菜價”“骨折價”線上線下售賣,消費者爭相購買。
5月10日,相關業內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中認為,食品安全問題雖老生常談,但每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還是層出不窮,其中不少就因食用變質臨期食品。因此,這一現象,令人擔憂,也理應引起社會高度重視。
資料圖。圖片來源:金羊網
質保期內產品可正常食用
保質期是如何設置確定的?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檢驗檢測認證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帶頭人李穎超介紹,2011年發佈的《預包裝食品標籤標準》,對保質期的最新定義是:預包裝食品在標籤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於銷售,並保持標籤中不必説明或已經説明的特有品質。
也就是説,在質保期內,產品是可以正常食用的。
一般情況下,為加強對臨近保質期食品的管理,規模較大的經銷平台都會制定臨近保質期食品管理制度,防止因銷售過期食品而產生食品安全糾紛。
但是,不同的產品因本身質保期不同,對於臨近保質期的界定也不同。
目前,大中型商場超市和有條件的其他食品經營者,都會設置臨近保質期食品專區或專櫃,並標明“臨近保質期食品銷售專區”或“臨近保質期食品銷售專櫃”,讓消費者在知情的情況下,根據需要購買。
李穎超告訴記者,決定食品的保質期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根據水分含量、含糖量、含鹽量、脂肪含量、多酚含量等等。
而外部因素,則是食品的包裝、生產工藝、貯藏環境等等。
“正常情況下,保質期內的食品不會發生變質。但如果貯存環境沒達到要求,食品的口味、氣味和外觀都會變化得非常快,即使食品沒有超出保質期,也可能變質。”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饒勝其副教授説。
記者瞭解到,目前,全國各省市對於“臨期食品”都出台了相關地方性管理規定,如《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關於印發<關於加強進口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規定>的通知》《廣州市臨近保質期和超過保質期食品管理辦法》《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印發臨近保質期食品管理制度(試行)的通知》等。
這些管理規定中明確將“臨期食品”的“臨期”定義分類為兩種:
其一,將處於保質期屆滿日之前指定天數內的食品界定為 “臨期食品”。如,保質期為1年以上的,期滿之日前30天;保質期為半年以上不足1年的,期滿之日前20天;保質期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期滿之日前10天;保質期為15天以上不足30天的,期滿之日前5天;保質期為2天以上不足15天的,期滿之日前1天。保質期不足2天或者國家有關標準允許不標明保質期的食品,不設臨近保質期。
其二,將處於保質期屆滿日之前指定比例天數內的食品界定為“臨期食品”。
如,相關規定中所稱臨近保質期的進口食品,是指進口食品在取得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時一般已超過保質期限2/3時限的食品。
2012年1月,國家工商總局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説,到了保質期臨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顧客並單獨出售。
保質期並不是唯一識別標準
保質期是不是唯一識別是否可食用標準?
“臨期食品能否食用要視情況而定。在保質期內,產品的生產企業對該產品質量符合有關標準或明示擔保的質量條件負責。但保質期並不是識別食物產品是否變質的唯一標準,食品可能由於存放方式、環境等問題而過早變質。”饒勝其説。
在饒勝其看來,食品的存放條件對於食品的質量至關重要。保質期通常是針對該類食品的相關適宜存放條件而制定,如在普通餅乾的包裝上,可看到“貯藏方法:避免日曬,存放於陰涼乾燥處,開封后請儘早食用”等字眼。
也就是説,如果餅乾被存放於一個日曬嚴重、温度偏高,或潮濕的環境裏,它的實際保質期就會比包裝上預設的保質期大大縮短。
而食品的包裝完整與否,也是一個衡量食品質量的重要標準。包裝缺損的食品很容易受潮或滋生細菌,安全性相對較低。對於已開啓的食品,其保質期亦將會縮短。所以,食品開啓後應儘早吃完,避免發生黴變。
如,乳品非常容易腐敗變質,如果暴露在常温下,幾個小時之內就會變質。對於超市裏已經臨近保質期的特價酸奶,如果你根本無法在此期限內吃完,那就別買。通常食用油的保質期是18個月,但這是以包裝未開封為前提的。
食用油中的脂肪酸會隨着貯存時間延長而發生化學變化,營養價值也隨之降低。因此,買油看生產日期非常重要,越新鮮越好。食用油開封后暴露在空氣中,保質期會相應縮短,即使沒吃完,也應至少三個月一換。
米麪的保質期常温下是6-12個月不等。如果在北方,只要不放在高温潮濕的地方,儲藏條件也正常,可以延長到24個月。不過,米麪一旦發了黴,就絕不能吃了。
麪包糕點,根據季節有不同的保質期,一般冬季7天,春秋季3-5天,夏季1-2天。但是如果麪包保存不當,通常隔天就有可能滋生黴菌。這時,即使沒到期也得堅決扔掉。
李穎超提醒,儘管一般食品只要在質保期內食用都是安全的。但購買要特別注意一些賣家的造假行為,尤其是價格較高的進口食品。如果在不可靠的銷售平台,買到假的食品,那麼質量安全就無法保障了。
臨期食品處理方式“五花八門”
對於臨期食品的處理方式有哪些?
“臨期食品怎麼處理,一直是困擾商家和企業的難題。過去,往往只有對新鮮度要求較高的食品才會打折甩賣。但現在,很多保質期相對較長的食品也‘走’上了臨期食品的貨架。”饒勝其説。
而相關業內人士認為,這些產品之所以“自降身價”,並不一定是因為質量打了折扣。
就拿臨期食品中的“爆款”——進口食品來説,其高昂的價格本就讓人望而卻步,很多有購買意願的消費者也只是抱着嚐鮮的心態,這就意味着,商品本身的需求彈性較大。
“一旦生產日期看起來有點久遠,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就會受到很大影響。若是商家不做出價格調整,這類食品常常難逃因過期而被銷燬的宿命。於商家而言,這意味着成本增加;於社會而言,則意味着資源浪費。”饒勝其説。
饒勝其告訴記者,目前處理臨期的方式有贈品應用 、特價銷售、 免費試飲、特殊陳列、走出門店做地推等,其銷售方式“五花八門”。
饒勝其告訴記者,我國始終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多措並舉整治不規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中明確,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別標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資料圖。圖片來源:新華社
業內人士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規範餐飲企業促銷活動,鼓勵企業在確保食品安全和市場經營秩序的前提下,打折銷售臨近保質期的食品。
同時,要針對目前網絡直播營銷中的食品安全問題,依據《食品安全法》,重點查處無經營資質銷售食品、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銷售標註虛假生產日期或超過保質期的食品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