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實現連任,法國總統大選背後的四大焦點

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為自己贏下了下一個五年任期。

 

當地時間4月25日凌晨,法國內政部公佈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統計結果,馬克龍獲得58.54%的有效選票,獲得連任;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候選人瑪麗娜·勒龐獲得41.46%的有效選票,再次陪跑。

 

專家分析指出,雖然相較五年前,同是馬克龍對陣勒龐,但法國社會政治生態發生明顯變化。長期以來,傳統左右翼輪流執政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政治格局正在形成中。就馬克龍過去5年的執政成績單來看,雖然他提出了較長遠甚至宏偉的改革目標,但推進並不順利。馬克龍如何利用未來5年真正讓法國民眾切實看到改革帶來的好處,才是對其最重要的一個考驗。

 

馬克龍最終贏得了連任,但對他而言,未來5年的執政考驗才剛剛開始。

 

焦點1:五年中不斷縮小的得票差距

 

雖然這已經是勒龐10年內第三次競選法國總統失利,但她似乎對這個結果頗為滿意。

 

在敗選演講中,勒龐稱她最終的選舉結果是“光輝的勝利”,並表示在這次失敗中,不禁感到了一種希望。美聯社指出,對於法國極右翼來説,突破40%選票門檻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事實確是如此,在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馬克龍和勒龐的得票率分別約為66%和34%。2002年,勒龐的父親“老勒龐”僅在與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剋的對陣中,獲得不到20%的選票。

 

馬克龍實現連任,法國總統大選背後的四大焦點

當地時間2022年4月24日,法國巴黎,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勝選演講。  圖/IC photo

 

5年前,馬克龍能以大比分戰勝勒龐,主要在於當時兩人的形象都非常鮮明。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表示,那時39歲的馬克龍以革新作為口號,身為中間派人士,吸引了大量對他充滿希望的選民。而勒龐是極端右翼的代表,她的系列主張,例如主張退出歐元區等,都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

 

如今,兩人的角色都發生了明顯變化。

 

馬克龍不再是“政治新貴”,被冠上了“富人總統”的稱號,又因“黃馬甲運動”備受批評。丁純指出,馬克龍在執政期間實施的社會改革難免會觸及部分民眾的“奶酪”,他在民生問題上表現不佳,也導致法國貧富差距增大。

 

而這邊,勒龐在忙着“洗白”政黨。在過去5年中,勒龐一直致力於讓極右翼政黨變得更讓選民接受,通過為政黨更名,努力淡化政黨極端右翼色彩,逐步向温和政黨靠近。

 

這場法國大選另一個明顯影響因素則是仍在持續中的俄烏衝突。

 

自俄烏衝突開始,馬克龍便在其中“穿梭外交”,試圖扮演調停人的角色。他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也受到了法國民眾的認可,2月底以來,馬克龍民調支持率明顯走高。

 

但隨後,俄烏衝突逐漸成為馬克龍與勒龐相互攻擊的工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指出,首先,馬克龍既要處理國內選舉,又要應對俄烏衝突,還要體現法國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價值,三者之間難以兼顧,在國內和歐盟內部遭遇的批評和壓力增大。勒龐利用這點攻擊馬克龍,導致他的支持率受到影響。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這又導致法國國內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勒龐又抓住“購買力”問題指責馬克龍。

 

而馬克龍則針鋒相對,指責勒龐早在2017年就從俄羅斯銀行貸款數百萬歐元,用來充當競選資金。崔洪建補充道,俄烏衝突其實是一件非常嚴肅的外交議題,可供雙方進行認真的討論和反思,但在西方的選舉話術和法國的民粹環境下,卻淪為了雙方相互進行政治攻擊的工具,反映出法國乃至西方政治整體的庸俗化傾向。

 

這次法國總統選舉被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形容為,勒龐家族距離執掌法國最近的一次,但勒龐最終未能實現反超。丁純指出,這主要是因為第二輪投票變成了法國方向之爭,對傳統主流社會正義的認同問題,從第二輪的棄票率來看,不少選民對兩位候選人都不甚滿意,選擇馬克龍,也只是更不願讓極右翼領導人上台而已。

 

焦點2:法國大選背後的“雜音”

 

在確認贏得連任後,馬克龍趕往埃菲爾鐵塔下的馬爾斯廣場發表勝選演講,他的支持者早已歡呼雀躍地等待在那裏,人羣中隨處可見的是揮舞着的法國國旗和歐盟旗幟。

 

的確,在馬克龍的勝選演講中,他也將成功實現連任看作是整個歐洲的勝利。“馬克龍的獲勝,讓不少歐盟領導人都鬆了一口氣。”美媒Politico指出。

 

馬克龍是歐洲一體化的積極倡導者之一,他還將建立更強大、更獨立的歐盟以及推動歐盟的戰略自主作為其政治議程的核心。相比之下,雖然勒龐放棄了之前關於退出歐盟的承諾,但她認為歐盟內部需要進行改革。法國《世界報》指出,因此,許多歐洲領導人擔心,勒龐上台後會破壞歐洲的團結及其戰後秩序。

 

馬克龍實現連任,法國總統大選背後的四大焦點

當地時間2022年4月25日,法國巴黎,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的領導人瑪麗娜·勒龐在第二輪選舉中失利後現身“國民聯盟”辦公區域。  圖/IC photo

 

事實上,他們不只是擔心,還試圖做點什麼。

 

在第二輪投票之前,德國總理朔爾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和葡萄牙總理科斯塔在法國《世界報》發表文章,一再強調法國是歐洲一體化的核心,法國大選對歐洲至關重要,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他們在文中寫道,“他們必須在民主候選人和極右翼候選人之間做出選擇”,含蓄地呼籲選民應該在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選擇馬克龍,反對勒龐。

 

這篇文章一經發布,便引起不少爭議。崔洪建指出,三位歐洲國家領導人冒着“干涉法國內政”的風險,聯合發文對法國選舉表態並且明確支持其中一方,這在歐洲歷史上極其罕見。法國選舉之所以受到歐盟如此關注,是因為法國作為歐洲一體化的締造者之一,其未來政治走向很大程度上會決定歐盟的政治風向。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內部民粹主義興起,想要主導歐洲政局的“老歐洲”國家擔心,一旦勒龐上台會從原則、觀念和政策上顛覆歐洲主流政治。

 

此舉甚至被美媒Politico評論稱,這是外國領導人罕見地“干預”法國大選。丁純分析稱,歐盟中法德作為軸心,在德國老牌政治家——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退出政治舞台後,歐盟又正逢歷史性的俄烏危機時刻,歐盟正急切地關注法國大選,法國總統人選有着直接外溢的影響。在此背景下,他們一方面表示無意“干預”法國大選,而另一方面又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出提醒和呼籲。

 

其實,此類勸導與呼籲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崔洪建指出,歐盟領導人對法國大選表態,似乎也在印證勒龐的主張,即法國在歐洲一體化中越來越失去它的主權,淪為歐盟的附庸品。

 

因此,在確認馬克龍獲勝後,歐盟多國政要紛紛向馬克龍致以問候。朔爾茨率先向馬克龍表示祝賀,指出選舉結果向歐洲傳達了強有力的承諾,意大利總理德拉吉更為坦率地説,“這對整個歐洲大陸來説都是好消息。”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還將馬克龍的連任與歐盟的未來聯繫在一起。米歇爾稱,在這個動盪的時期,需要一個穩固的歐洲,以及一個致力於建設更具戰略主權意義歐盟的法國。馮德萊恩補充道,“我們可以共同推動法國和歐洲向前發展。”

 

焦點3:未來5年執政充滿挑戰

 

2017年,馬克龍以獨立中間派和雄心勃勃的改革者身份,搖身一變成為了法國現代政治最年輕的總統,入主愛麗捨宮。

 

但馬克龍的第一個總統任期並不平坦,法新社指出,他執政的5年中充滿了陷阱和前所未有的危機。

 

先是反對燃油税的“黃馬甲”運動爆發,逐漸演變成持續數月的遊行示威活動。隨後,馬克龍發起全國辯論,希望凝聚法國社會對推進改革的共識,但也被反對者認為是在政治作秀,缺乏改革的有效方案。緊接着圍繞退休制度改革,法國還出現了大罷工。

 

法國在馬克龍執政期間的對外關係,也不太平。英國“脱歐”之後,英法在捕魚權和非法移民上頻起波瀾。

 

另外,法國還曾被盟友背後“捅刀”。2021年9月,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宣佈建立新的三邊安全夥伴關係,澳將與美英合作在澳建造核潛艇。澳大利亞政府隨即宣佈,中止此前與法國海軍集團簽訂的採購12艘潛艇的供應合同。因此,法國還立即召回駐美國和駐澳大利亞大使進行磋商。

 

遭遇眾多波折,整體來看,馬克龍首個總統任期的“內政外交”成績單可以説是“有得有失”。丁純指出,馬克龍在內政經濟上相對偏右,取消富人税、吸引外資,改革勞動力市場;改革養老保險等社保制度,重塑了法國經濟活力,但也拉大了法國的貧富差距,在購買力方面欠缺作為。另外,赤字和債務高企。在外交方面,馬克龍不遺餘力地主張歐洲戰略自主,加強法國在歐盟的地位,甚至加強歐盟在世界舞台上的影響力,但成果不盡如人意。例如,馬克龍積極斡旋俄烏衝突,然而並沒有實質改善俄烏局勢。

 

如今,馬克龍成功連任。他在勝選演講中承諾,會在未來5年任期內創新施政舉措,更好地服務國家,建設“更獨立的”法國和“更強大的”歐洲。

 

馬克龍實現連任,法國總統大選背後的四大焦點

當地時間2022年2月25日,比利時布魯塞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左)、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右)和歐洲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中)在歐洲理事會特別會議結束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討論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  圖/IC photo

 

在國內層面上,馬克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重振法國經濟。勒龐的競選主題正是法國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和飆升的能源價格。《第一郵報》指出,馬克龍有必要使法國經濟恢復正常增長,並應對通貨膨脹的壓力。

 

馬克龍承諾的改革包括提高退休年齡、減税以及激活勞動力市場。不過,考慮到馬克龍在首個任期中推行改革遭遇的反對,這些領域的改革前景並不樂觀。崔洪建指出,馬克龍在法國積重難返的經濟、社會政策問題上,改革有些操之過急,難免招致社會的較大反彈。因此,馬克龍必須意識到法國社會的錯綜複雜和利益的盤根錯節,才能更好地利用接下來的5年任期來推進改革,並讓法國民眾看到改革帶來的實際好處。

 

而針對“更獨立的”法國和“更強大的”歐洲的設想,馬克龍要克服的挑戰或更多。崔洪建表示,根據馬克龍對歐洲戰略自主的構思,他首先應該解決的是安全上對美國和北約的過度依賴,但在眼下的俄烏衝突中,解決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問題變得更加緊迫,這反過來又會讓歐洲在短期內形成對美國能源和安全的雙重依賴。接下來馬克龍需要考慮如何在非常矛盾的情況下推進歐洲戰略自主,既要借用外力來應對眼前風險,又要不斷堅持住擺脱各種依賴的長期方向,這對馬克龍在西方陣營內部既要縱橫捭闔又要長袖善舞的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焦點4:“法國應在中法關係上發揮更積極作用”

 

2018年1月,那時馬克龍就任法國總統還不足8個月,他攜妻子對中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還承諾要“每年都來一次中國”。有法媒指出,法國總統新年第一個月通常忙於國內事務,當時訪華有“拜年”的意味,也體現了對中法關係的重視。

 

2019年,馬克龍再次對中國再次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隨後,新冠疫情暴發,馬克龍未再訪問中國。從整體來看,丁純指出,在馬克龍執政期內,中法在應對氣候變化、自由貿易和全球疫情應對方面,相互支持合作,有許多積極成果。在歐洲戰略自主的背景下,實際上加強了中法之間的聯繫,維護了重要合作伙伴關係的穩定性。

 

但馬克龍的對華政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歐盟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丁純補充道,其在對華關係的處理上存在一定的兩面性,所謂中歐一方面是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是經濟競爭者和體制對手。不過,總體來看,迄今為止馬克龍在歐盟中還是一個對華較為積極友好的領導人。

 

在未來5年中,馬克龍或可在中法關係上發揮更大作用。崔洪建指出,法國要在中法關係中發揮積極作用,既有空間也有條件。一方面,馬克龍要推進法國的國內改革、歐洲要保持它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地位,都需要一個開放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環境,而中國實際上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引領力量,那麼雙方可以回到共同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方向上來謀劃長遠,同時通過討論甚至談判來解決眼前的矛盾和分歧。

 

另一方面,中法關係有獨特的歷史淵源。1964年中法兩國建交,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西方大國。崔洪建補充道,法國外交有獨立的傳統,一是“不隨大流,也不屈從於強權”,二是能在立足於法國利益的基礎上形成較為開放的世界觀。中法兩國目前已經形成相互依賴的共同利益結構,百年變局又急需有遠見的國家來共同應對挑戰,因此法國有必要延續並體現其獨立自主的外交傳統,中法關係也更有理由取得比馬克龍第一任期更大的進展。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編輯 張磊 校對 付春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12 字。

轉載請註明: 馬克龍實現連任,法國總統大選背後的四大焦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