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7月“納客”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

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將打造——

■海洋科技高層次人才聚集地

■海洋科技人才培養“新搖籃”

■共性關鍵技術策源地

■海洋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

■智慧海洋產業發展先行區

注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烏、中白、中俄、中德4個創新中心完成建設,相關研究團隊預計7月份開始入駐;立足科研和教育,今年暑假之前,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三分之一的科研人員、海洋技術科學學院大三學生和碩士生都將入駐;強調科研成果的產業化,2020年成立的兩個成果轉化公司,今年將成立的四個成果轉化公司都將在上半年完成入駐……去年11月,由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牽頭、依託海儀所建設的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範區海洋科學與技術國際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項目,不到半年已取得巨大進展。

“教學實驗室已完成設計並開始裝修,實驗設備完成論證並開始採購,崗位教師的遴選工作穩步推進,預計暑假前後,與國際合作及教育教學相關的團隊將遷入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開展工作。”海儀所科研處處長王章軍介紹説。

作為新型研發機構,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的定位不僅僅是科研和教育,而且注重國際合作、強調成果轉化。“面向上合組織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們將通過多渠道師資合作,推進國際化教育水平。通過加強國際化師資引進,力爭國際化師資比例達到20%。”王章軍告訴記者,依託海儀所4個創新單元,對應組建了中烏、中白、中俄、中德4個國際技術創新中心,將匯聚10名左右國際海洋科技頂尖人才、50名傑出人才、150名以上領軍人才,開展海洋產業特別是監測裝備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引領產業發展的前沿技術研發,完成國際合作成果轉移轉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技術和設備服務。

據瞭解,依託創新單元在激光探測、熒光傳感等領域的突破,海儀所去年已成立了山科神光、青島羅梅森兩個產業化公司。據透露,海儀所還將在3月底成立海洋生態和智能吸魚機領域的兩個產業化公司,在6月份成立鹽度傳感器和水聲檢波器領域的兩個產業化公司。系列產業化公司入駐後,有望率先實現包括海洋水文氣象、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光學和聲學四大類核心高端儀器與傳感器的國產化。

在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海洋科研成果的轉化是一場“重頭戲”。據王章軍介紹,今年年初,在青島市科技局和嶗山區科創委的支持下,獲批建設青島市海洋監測裝備創新創業共同體,該共同體將通過集聚全鏈條產業人才,實現行業共性關鍵技術30餘項、獲得知識產權100項的目標。為了促進創新創業共同體內部成員科研成果的轉化,他們正在謀劃設立2億元海洋產業基金,預計3月份成立。

“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的正式運行,將構建起海洋國際合作,科、教、產全鏈條深度融合的生態圈。”王章軍説,他們將以此為起點和契機,將中心打造成國際合作的新標杆、海洋科技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海洋科技人才培養的新搖籃、共性關鍵技術的策源地、海洋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器和智慧海洋產業發展的先行區。

來源:青島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65 字。

轉載請註明: 上合海洋國際創新中心7月“納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