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封控區到醫院,普通司機不普通

從封控區到醫院,普通司機不普通

    製圖:張玉佳

    在北京封管控區裏,就醫買藥這條“生命線”的兩端,一端是屬地社區,另一端是醫療機構。連通它們的,有120急救車、110警車,還有一個又一個像王建生這樣的“普通司機”組成的應急保障車隊。

    一個月沒回家,每一單背後都有等待

    開車23年,58歲的出租車司機王建生還有一個身份,他是北方共產黨員陽光車隊的總隊長。5月2日以來,這支隊伍就進駐了疫情形勢較為複雜的北京市房山區。作為隊長、同時也是隊裏最年長的人,王建生5月4日開啓了自己轉運患者的保障之旅。

    自那天起,王建生和車隊的人就再也沒有回過自己家。他們穿上了“二級防護”服,化身“大白”,24小時待命,為封管控區域裏的人提供交通保障。有時要五六點出發,開幾十公里趕赴居民家中,有時下半夜3點多才能結束消殺返回駐地。

    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社區防控組近日發佈,封(管)控區內的居民,有急症和發熱、乾咳等11類新冠症狀的患者,一般由120急救車保障;其他有非緊急就醫需求的患者,均可預約使用保障車輛。保障車輛優先滿足孕產檢、透析、化療、腫瘤等特殊羣體的就醫需求。

    這一次,司機師傅們切切實實地從每一次接單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突發急症的兒童,80多歲的老人,甚至還有植物人,都是他們特殊的乘客。有一天,王建生拉一位患者去透析,房山區地域廣闊,還沒見上面,他已經開了48公里。待到將老人拉回家、王建生回到交通局消殺的地點,行駛里程已近百公里。

    “這都不算什麼。我們三隊的隊長張志濤,5月6日一天行駛了310公里。”王建生笑笑説。

    一天只拉兩三單活兒,遇到特殊情況甚至只能拉一單,這是王建生和30多名同事近來的日常。而這背後常常還需要漫長的等待。由於房山區範圍較廣,跨區就醫訂單較多,司機師傅們通常會原地等待患者,確保他們儘快回到家中。王建生説,“透析的病人算是很快的。”在4個多小時等待患者的時間裏,因為穿着防護服,不能上廁所,不能吃東西,王建生一般會抓緊時間趴在方向盤上休息一會兒,避免疲勞駕駛。

    乘客的情緒是他們運載的“副產品”

    為了保證防疫安全,保障車隊的運轉流程是“一環扣一環”的。“病人家屬要拿着居委會的證明,上指定的車輛。我將他送回的時候,也要給卡口的檢查人員看專用車證,跟社區給的單子對上號,證明他是坐專用轉運車輛就醫,不是自己出來的,他才能回到小區。”王建生説。

    在王建生的觀察裏,每次他去接人,都能看到封控區居委會的“大白”一直把患者送上車。社區會提前跟醫院溝通好,到達醫院時,通常有醫院專門安排的人在門口對接。送患者回去的時候,卡口也有警察和“大白”護送患者進小區。

    另一項有關人員防護的規定,也是司機師傅們嚴格遵守的“日常”。外出就醫人員佩戴N95口罩,嚴格做好個人防護,上車後主動出示健康碼,就醫期間嚴格遵守防疫規定,確需陪護人員的,應落實同等防護措施。最近,王建生和同事們每天都按要求開展核酸檢測,完全在閉環管理中,進入封(管)控區運送患者,嚴格進行二級防護,同時,堅持“一客一消殺”,即每單任務結束後,都要到指定地點進行全車的大消殺。

    王建生遇到過全程都在説“感謝”的老人家,遇到過冷靜跟他分析疫情發展和變化的“專業型”乘客,遇到過跟他回憶醫生護士怎麼救了她性命的孕產婦,也遇上過病人還沒上車、家屬就在小區門口暴躁起來的情況。有一次,因為小區升級成封控區,一位大爺不能陪妻子去透析,情緒特別不好。王建生趕緊安撫他,“您放心吧大爺,我一定把大媽給您安全送回來。”

    通常,從到達醫院並把患者交到護士手中,到等待時間的變化,再到即將啓程回小區、到達小區,王建生全程不厭其煩地跟患者家屬溝通,才能讓他們安心。這也是車隊的司機師傅跟患者家屬溝通的“標配”。

    王建生還拉過一位研究原子彈的老專家。這位老人和家屬堅持要讓他打表計費。王建生説什麼都沒要。“這次接觸到的大部分乘客,都對政府安排出租車、網約車來保障豎大拇哥。”

    “我們是對120救護車的一個有益的補充。”王建生表示。大部分雖然都是接送往返一條龍,但也有單程的活兒。比如有一天晚上9點,王建生剛回到閉環酒店,就接到通知要去醫院接人回小區。120的運力也有限,要留給更有需要的急危重症患者。

    奮戰到本輪疫情結束的那一天

    從房山區的竇店鎮到長陽鎮,哪裏疫情嚴重些,哪裏就有這支應急保障車隊,他們與首汽網約車的司機師傅合力,共同保障了一片區域居民就醫的需求。北京市、區兩級均設置應急保障車隊,組織網約車、出租車等社會車輛服務封管控區域居民就醫需求。

    在王建生所在的車隊裏,有一位調度員,名叫宋永方。他5月2日下午帶隊進入閉環管理,負責房山區交通局區域17輛車的內外聯動、協調派單,發放物資、後勤保障、統計數據和一日三餐的保障。

    每天從早到晚24小時待命,深夜派單是常事。車輛不足時,宋永方就親自上陣接送病人,在車隊裏因此有了“萬能調度”的稱號。

    北方共產黨員陽光車隊二隊隊長、56歲的胡克付是土生土長的房山人。他的妻子得癌症需要去化療,孩子又面臨着中考。在這種情況下,車隊本不想安排他參加保障工作。但是由於對應急車輛需求較大,最終,車隊還是批准了胡克付的申請。

    在房山區涉疫保障車隊中,年齡最小的“的哥”是家住房山24歲的張海城,他的妻子和1歲半的兒子也被封控在村裏。接單時,張海城常常主動接最早的任務或最晚的任務,全天候隨叫隨到。每次老師傅們説讓他別太辛苦,這個小夥子常常五個字“懟”了回去:“我年輕,我來。”

    而王建生本人,也剛剛從保障冬奧會、接送冬奧會技術官員的崗位上結束隔離沒多久,在他看來,基於近20年來這支黨員車隊的傳統,司機師傅們作出這些選擇都很正常。

    這支隊伍組建於2003年。“非典”期間,當時30多歲的王建生就跟老師傅們一起走到街頭,接送乘客。他回憶:“只要出租車流動,城市就是活起來的。”當年,他火線入黨。此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北京南站等多個重要場站的交通保障任務裏,這支車隊從不缺席。

    4月22日至5月25日15時,北京已累計報告新冠病毒感染者1642例,其中412例在房山區,僅次於朝陽區的417例。當前,疫情波及範圍明顯縮小,管控區域裏的新發病例佔比持續增加。在這個吃緊的關頭,這羣司機師傅依然在封管控區域周邊,準備奮戰到本輪疫情結束的那一天。

    談到這一個月未完待續的抗疫之旅,王建生説:“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我們有希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04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封控區到醫院,普通司機不普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