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開年的年度大戲,資本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波及到各行各業,隨着最近一段時間全球股市的下降,以新能源為首的特斯拉造車新勢力開始力不從心,股價一路下跌,以至於目前的特斯拉市值已經縮水1/3,而國產造車新勢力“小鵬、蔚來、理想”更是市值跌掉5000多億。
以至於很多人在想,新能源電動車的“泡沫”是不是要來了?
作為全新的產業領域,新能源產業可以説在近些年發展得非常迅速,更是用恐怖來形容,光是在2020年中,有關新能源汽車的融資高達上千億,其他相關產業也是跟着沾光。對於資本來説,錢不是問題,而是要看到成果。
縱觀世界資本市場,絕大多數的新能源公司紛紛往美國上市融資,特斯拉更是以一己之力,帶動了全球電動車行業的發展,馬斯克更是憑藉特斯拉的市值,坐上了世界首富,這讓多少的資本為之瘋狂。
但物極必反,r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特斯拉市值蒸發2700億美元(近1.75萬億元人民幣),最新市值僅剩下5400億美元左右;而國內新能源三巨頭更是蒸發近5000億,只要是和新能源沾上關係的,一個字,就是“跌”。
但我們都知道的是,新能源汽車領域作為國家戰略,已經成為了各國不可或缺的行業,隨着汽車環保、朝着清潔能源前進,而電動車是不可跨越的一道門檻,無論是老牌傳統車企,還是其他汽車相關行業,都在紛紛轉型電動汽車,一些國家甚至明確表示,在未來10—15年之內,全面普及新能源電動汽車。
而有專家認為,之所以前期新能源汽車受到資本和消費者的追捧,無疑是“吃螃蟹效應”引起的,但隨着傳統汽車巨頭紛紛跑步進場,像寶馬、大眾、奔馳、豐田等開始全面轉型電動汽車,這是的造車新勢力的市場份額一下子就縮減了,因此這是新能源汽車出現“技術性調整”。
當然了也有人覺得電動汽車的“泡沫”不是被刺破,而是被悄無聲息的轉移,也許隨着電動汽車的不斷普及,未來的新能源車子就像手機一樣,所謂的華麗的外表也不得不被揭露,讓消費者重新審視。
只有當海水退去的時候,才會發現誰在裸泳,電動車的“氣泡”是否真的會來,答案只有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