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之後,人們已經認識到了一條顛撲不破的規律:只要大國之間能夠和平相處,整個世界相對來講就能維持大致的和平。在這種理念之下,各國在聯合國中加入了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這五大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對國際事務由重大的影響力。
但是,一票否決權顯然屬於“特權”,五常顯然屬於“特權階級”,而特權和特權階級總是會引來其它人的不滿,尤其是那些實力強勁的人,有能力衝擊這個寶座的人。於是在這種背景下,四國聯盟就組成了,這四個國家是日本,德國,印度以及巴西,他們成立該聯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挑戰五常的地位,把其中一國給幹下去,而是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彼此的扶植,自己能夠加入進去,成為新的“特權成員”。
四國的第一次聯盟締結於2004年,第二次聯盟締結於2007年,他們為了躋身常任理事國席位,甚至提出了他們的讓步方案:如果讓他們成為常任理事國,他們願意成為“沒有否決權”的常人一理事國。他們深知把非洲大兄弟也拉上了,他們提出的席位要求是6個,其中4個歸四國聯盟,2個歸非洲,但是非洲大兄弟並不買賬,他們也想成為常任理事國,不過是“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目標比他們的更宏大。最終這個方案只能宣告破產。
聯合國是在二戰結束的大背景下建立的,所以四國同盟中的日本和德國作為戰敗國,想成為常任理事國,天然就是有障礙的,日本如果加入,別説我們了,韓國人首先就不同意,美國人顯然願意幫助小弟一把,但是他們的底線是“日本不能擁有否決權”。德國也是同樣的道理,老對手法國倒是不反對,意大利和美國都不答應。巴西的阻力在於阿根廷和墨西哥,大家都是美洲國家,你要是發達了,還不得壓我們一頭?印度的阻力主要來自巴鐵。
自從安南秘書長以來,聯合國就被提上了日程,但是改革的力度和進度都非常有限,大家都知道聯合國是需要改革的,但是具體的改革內容和時間就是不談,五常顯然不會願意有別的國家來分自己家的蛋糕,以四國聯盟為首的後起強國又在強烈爭取能和自己國家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地位,未來的聯合國改革可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