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能源車主如何避免被割韭菜?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綜合

乘聯會最新公佈的全國乘用車產銷數據顯示,8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52.9萬輛,同比增長111.2%,環比增長8.8%。1-8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326.2萬輛,同比增長119.7%。其中新能源車市場8月零售滲透率已達到28.3%,同比提升11個百分點。

儘管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受到補貼全面退坡、原材料價格上漲引致車輛零售價整體上漲,以及疫情反覆等多重因素影響,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持續爆火,已經充分説明了中國汽車產業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已經勢不可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以及購買熱情都在不斷攀升。

然而在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激流勇進的當下,並不是所有消費者都能如願獲得先進的科技出行體驗以及售後關愛。車企畫餅難圓、銷售欺詐等行為一再背刺老用户,以至於不少人走上了維權的道路。

割不完的韭菜,沒完了的維權

説到割韭菜,想必各大新能源汽車車主應該不陌生,尤其是早些年入手特斯拉車型的車主,早已被冠以“老韭皇”的名號了。

自從特斯拉開啓中國生產製造進程以來,旗下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就多次實施主動降價,2019年10月上市時價格還在35.58萬元,進入2020年不到半年就跌破30萬元門檻,而且還剛好符合當時新能源補貼新政的“標的”範疇。隨後2020年10月,Model 3標準續航升級版再度降價至24.99萬元,短短1年時間,特斯拉該款車型就降價了近8萬元,貶值近30%,遠高於同級別燃油車。特斯拉也因此點燃了不少老車主的怒火,尤其是不少前腳提車,後腳就降價,而且事前並沒有得到任何通知的車主,可謂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紛紛呵斥特斯拉的割韭菜行為,併到店面拉橫幅發起維權。

然而特斯拉的突襲式降價還在繼續,上述車型在2021年一度降至23.59萬元低點,2年內累降價近12萬。

面對特斯拉的頻繁調價,車主們如今似乎也已經習以為常了,由最初怒火中燒、自嘲“韭菜”,到現如今麻木冷漠。當然這與今年特斯拉車型的整體漲價也有一定的關係,車型保值率達到回升,自然也平息老用户的怒火。

但另一邊造車新勢力品牌似乎就沒有很好地拿捏住用户的忍讓度了。且不説斷軸、自燃、車機失靈等車輛本身的質量問題層出不窮。在服務層面上,造車新勢力把不該踩的雷都踩了一遍,虛假營銷、過度宣傳、欺詐銷售等等,以至於新勢力品牌一度成為消費維權的重災區。

作為新勢力車企,造車時間短,缺乏技術積累和市場經驗,打造的產品存在質量問題不可避免,在一系列保障政策之下,消費者也能欣然接受這方面的不足。但是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廠家面對產品缺陷時模稜兩可的態度,甚至編造理由推卸責任。

在產品有重大升級迭代時沒有充分考慮老車主的利益,被質疑在銷售上為了清庫存,在不提及新款即將上市的前提下繼續推銷老款車型,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給消費者帶來了經濟損失。

而作為消費者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是無可奈何,因為廠家一般會以相關保密條款為由推搪而過,或事後公開道歉以及給消費者補貼補償等等。對於這些企業來説,這不過是給品牌帶來短暫的負面口碑,新車繼續賣,錢繼續賺,更具新鮮感的產品和升級總能吸引更多消費者乖乖奉上錢包。然而產品技術快速迭代背後的產品貶值,卻只能由老車主們來默默承受。

那麼,在如今汽車變革時代,新能源車主該如何避免被割韭菜呢?

不買,不如想清楚再買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韭菜”是什麼?這個詞一般在交易市場中最常用,指的是沒賺到錢甚至是賠錢的勢單力薄的散户。這類人羣特別願意冒險,但缺乏“止損”概念,比如在投資時特別自信,一入場就開始“買買買”,但往往一買就跌,一賣就漲。

正如當下許多選擇新能源車的消費者,對創新科技有着強烈的興趣。顏值好看,買!空間又大又舒服,買!智能駕駛先進,買!根據相關調查發現,當下95後人羣在買車時最關心的是好看的外觀、金融方案與金融服務、綠色環保、售後服務、客户忠誠度計劃。只有約25%的消費者對汽車品牌形象有所看重。

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品牌與海外品牌的差距已經大大拉近,年輕人越不看重品牌,中國汽車崛起的機會就越大。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品牌背後所承載的口碑、品味以及立足於企業文化的人文關懷,對產品的全生命週期早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解決方案,包括將價格波動、新車迭代對現有產品的影響降到最低,至少在用户看來廠家的行動沒有對自己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

當然,追逐新科技並沒有錯,這裏也並非提倡大家遠離新能源,去選擇傳統品牌。而是要提醒各位購買新能源汽車應該是一項長線投資,需要加以學習,深入瞭解分析之後再作選擇。而衝動消費,往往正是成為“韭菜”的第一步。

而且我們要知道,當前主打智能化的新能源車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智能,近年來突然崛起的新能源車,不過是以顛覆性策略來模糊消費者的認知。尤其在智能駕駛方面,各大廠商的技術水平基本都被環境條件和法規所限制。哪怕不少車型超前搭載了先進的激光雷達等感知硬件,但軟件層面的OTA遙遙無期,花高價錢買個擺設顯然不可取。

也許有人會説,只要我不買,資本就割不了我。但消費本身並沒有錯,只是精明的消費者更懂得保護自己利益罷了。

國內車市日益多元化、內卷化,尤其是近年來的新勢力品牌,藉助跨越式發展的技術給消費者帶來強烈的優越感,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但與此同時,關於新技術的成熟度、車輛質量、車型快速迭代等問題卻被弱化,而作為消費者也需要認清現實,追逐新科技無可厚非,但也不能衝動盲目,最後任由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