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前途K50發佈時宣傳的百公里加速4.6秒,綜合最大功率320kW,峯值扭矩680Nm的新聞稿,對於2018年的我來説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感覺自主品牌造出了一輛不得了的車。不過隨着之後幾年電動車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市場上出現了許多新勢力品牌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電動車想要跑到3秒、4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績非常簡單,製造門檻非常低。
可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説,百公里4秒的加速是他們從來都沒有體驗過的水平。畢竟燃油車想要做到百公里加速去到4秒的水平,基本都需要AMG這個級別的性能車才行,而這些車型在國內的售價都價值不菲,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負擔得起。
因此電動車的出現,不僅可以讓消費者體驗到高性能車的加速,而且還把購買門檻壓得更低。所以在各大新勢力品牌新車發佈會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拿自家新車百公里加速,性能參數來作為賣點進行宣傳。
雖然我總是強調,性能就是銀行裏面的存款,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不過從正常人用車的角度來看,4秒級的加速性能大部分都是用不上的,因為在市區內就車多人也多,高速上最高也就是120km/h,其實實際體驗下來,加速性能在4秒的車與加速性能在5秒的車體感是差不多的。而對於消費者來説,我們在買車的時候還要負擔上那一部分多餘的性能所產生的費用,所以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完全沒有必要去追求極致的性能表現。
好消息是,最近一年發佈的新能源車當中,很多車企的產品在提供加速性能出色的版本的同時,也提供了注重成本控制的單電機車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用車需求。而在宣傳上,也很少會把加速性能當成首要的賣點來吸引買家。
除了加速之外,續航也是新能源車企比拼的方向,比如前幾年車企為了製造自家產品續航特別出色的賣點吸引消費者,推行“等速續航”概念,用恆定的速度測試續航,完全沒有考慮到路面上各種不同的交通路況,測出來的數據雖然好看,但消費者實際使用的話就可能僅剩下一半了,這種帶有嚴重誤導性的營銷方式對於市場來説是一個惡性循環。目前所使用的CLTC以及NEDC工況,雖然已經不再是“等速續航”了,但相較於歐洲市場的WLTP以及美國EPA工況,水分還是比較偏大。
回到車企本身,其實目前新能源汽車真實的續航里程最多就是400公里左右,甚至一些價格偏低的車型還不到400公里。因為我們日常使用的時候很少會將電池充至百分百,為了保護電池,都會選擇在80%多的時候停止充電,並且電量在20%的時候進行充電。所以實際使用的電量大概在20%-80%之間。
其實電車發展到現在,續航已經不是消費者所關心的地方了,因為放入更大容量的電池就意味着成本會急速上升。相比之下,提升充電速度,減少用户的等待時間才是最正確的做法。比如現在車企開始推行的800V高壓充電,在數分鐘的時間內恢復50%以上的續航,大大降低續航焦慮。
總結
不管怎麼説,一個新事物的發展勢必會走一些彎路,只有不斷摸索探究,才會找到最合適的方向。電動車真正發展的時間還是比較短,犯錯是在所難免,要的就是要不斷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