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歐洲在線會議上談及歐洲看待中國問題,在會上有與會者要求默克爾就中國“侵犯人權”行為採取強硬路線,對此默克爾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要與中國找到價值觀和利益的平衡點。
默克爾表示,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歐洲的利益,包括(和中國)在外交、經濟和數字政策等方面的共同點,默克爾認為未來幾年和中國有關的挑戰在於爭取自身價值觀的同時在價值觀和利益之間尋得平衡。
如何理解默克爾的這段發言,在西方國家民主就是價值觀,但民生是現實問題,二者不存在對立關係,默克爾這一説法也是歐洲務實派們堅持的,尋求價值觀和利益之間的平衡很重要。説到這不得不提的就是澳大利亞了。自中澳關係惡化以來,澳大利亞對華貿易出現了大問題,對此澳總理莫里森堅稱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云云。
澳大利亞一方面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但在政治上反華的情緒嚴重,這種政府透露出的國家情緒更多的是感性上的衝動,但治理國家、處理國際關係需要更多理性,在這一點上德國從來都是西方典範,在處理複雜的國際政治地緣關係時,思維從來都不是單向和孤立的,通過默克爾的這段話也能窺見一二。
至於默克爾強調的價值觀問題,這算是傳統的西方價值關係下的行為邏輯,每個在西方活動的政客都不能拋棄價值觀而談其他,這也是民選制度下的一種“特色”,畢竟煽動比説理更能獲得支持和選票。
當然西方的價值觀正確與否還是要仁者見仁,今年以來的疫情讓西方價值觀受到了衝擊和動搖,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國家一直在強調價值觀的原因。但即使是這樣,默克爾還是堅持要在價值觀和利益間找平衡,這是德國傳統理性的一面。
理性未必正確,但能通過溝通處理問題,也更容易預測,有規律可循,比感性衝動更少波動,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在國際社會影響力舉足輕重的原因,這樣的國家不論是對手還是夥伴,關係的發展都不至於出現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