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長安iDD混動解析:用大電池還便宜,因為內燃機底子好?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綜合

混合動力並非是汽車驅動領域的新鮮事物,但它已經成為當下傳統車企“神仙打架”的主戰場。對傳統車企而言,內燃機仍然擁有相當高的價值甚至可塑性。對消費者來説,混合動力也是在基本延續用車習慣的前提下,過渡電驅的理想技術選擇。可見,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放在了混動技術身上。

除了傳統印象中的日系混合動力技術之外,中國品牌近來更是集體發力。比如比亞迪DM-i,長城汽車的檸檬混動 DHT,吉利雷神智擎Hi·X混動,奇瑞鯤鵬DHT等等。以上技術我們此前也大多進行過解析。而今天要解析的主角,是另一家熱銷中國品牌,長安汽車的混合動力技術——藍鯨iDD混動。

內燃機:熱效率從40%到45%,需要付出什麼

混合動力即內燃機與電驅的混合,其中在內燃機方面,長安汽車的藍鯨動力是我們耳熟能詳,中國品牌之中相當“能打”的燃動動力之一。那麼在混動技術下,長安汽車的內燃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我們以長安iDD混動技術中,“滿血版”的1.5T發動機技術來進行解析(目前暫未落地,官方宣稱未來5年能夠實現45%熱效率)。

作為口碑出色的藍鯨1.5T發動機,本身的底子就是相當不錯的。比如350bar的高壓缸內直噴,妥妥的目前車用內燃機的第一梯隊,諸多合資品牌的最新款發動機,尚且還在更新至該噴射壓力的過程中。另一點值得稱讚的是,這台1.5T發動機本身的電控屬性就已經相當強。這也是目前國際上新式發動機的特點,將傳統機械結構,轉為更為精準的電控結構。比如調節進氣和排氣的電動凸輪VVT,以及雙渦管電控渦輪增壓等等。所以該發動機原本就具備40%的高熱效率表現。

不過角色從純油轉變為混動的情況下,長安藍鯨1.5T發動機也進行了一些技術調整,比如增加了可變氣門升程技術。談到該技術,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都會是本田曾經運用的VTEC。這種通過在凸輪軸上採用不同弧度的凸輪,進而調整發動機進氣量的做法,對於曾經的本田而言,是“壓榨”更高動力的法寶。不過對於如今的長安而言,該技術的運用更多是追求效率的做法。不過原理追求都是一樣的,即低轉速下獲得更多扭矩,高轉速下擁有更好動力。

另外,對於渦輪部分,還將改用可變截面電子渦輪增壓,簡單的説就是相比燃油版本,在電控技術上使用和精度上,都更上一層樓。渦輪技術的引入,本身就是為了解決經濟性與動力的矛盾。但使用渦輪之後也造成了兩種弊端,即前段無力,動力介入突兀,或者後段嘶吼,發動機後勁不足的二選一狀況。這便是因為固定慣量渦輪的情況下,只能遷就一部分工況。可變截面渦輪,便可以讓渦輪慣量處於最佳狀態。當然,能夠滿足這一精確目標的前提是混動模式,拋棄傳統車用僅12V電源之後,更多的電能滿足了電子渦輪增壓的使用前提。

電驅:給雙離合再加一個離合還要加電機

電機與變速箱集成在一起,是目前混合動力技術中比較通行的解決方案。不過在實現燃油與電驅的串並聯工況變化的方式上,長安iDD混動採用的辦法,是在原來的雙離合變速箱之中,再增加一個離合器,也就是所謂的三離合方案。以此便可以實現低速純電、高速直驅等“全場景”工況使用的需求。

採用該結構有1大優勢和2個弊端,首先優勢是放大長安汽車在內燃機上的優勢,並且能低門檻的將燃油車型過渡為混合動力車型。這點在前不久長安UNI-K iDD預售的猜想文章中,已經做過基礎判斷,這裏就不再贅述了。2個弊端在於,首先三離合方案下還要集成電機,該部位的散熱將面臨很大的挑戰。其次,結構上強調發動機實力的同時,在虧電狀態下電動機的戲份也會相對弱化。

為了解決這兩個弊端,長安iDD混動技術採用了三個辦法,分別是提升電機效率,提升散熱效率,以及儘可能不讓車“沒電”。首先我們看提升電機效率,長安iDD混動電機採用的S-winding繞組。該繞組方式採用更細的方線,以S型連續繞組。該工藝具有高功率密度並節省空間的特點。此外,方線的運用,也讓散熱面積變得更大,從而提升導熱效率。

而在散熱技術方面,長安iDD混動的三離合系統本身就是奠定在一套濕式變速箱基礎上。技術方面則是融入了IGBT雙面冷卻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有效減少發熱模塊的熱阻,同時還可以減小體積和質量。在封裝體積更小和功率密度更大的場景下,該技術被廣泛運用,比如高鐵、航空航天以及電動汽車和新能源領域等等。

最後一點,怎麼讓混動車輛儘可能不要“沒電”呢?老辦法,開源和節流。開源,即增加電池容量。還是在此前有關長安UNI-K iDD預算的文章中,已經介紹了其30.74kWh容量的電池組容量,要比比亞迪唐DM-i(長續航)的21.5kWh容量大出不少。當然,在成本控制佔有優勢的情況下,長安iDD技術也有富裕的成本給予電池板塊。至於節流,就是對內燃機的充電效率以及動能回收等方面的強化。這一塊目前暫無更多的信息支撐,只不過從UNI-K iDD預售披露的信息中,可以看到該車在最低荷電狀態油耗表現中,與唐DM-i相比並不落下風。

寫在最後:

混合動力技術近年來的崛起速度是驚人的,除了政策引導以及市場選擇之外,車企們紛紛通過“揚長避短”的思路,推出更適合自己的技術路徑,也是更為高效的做法。對於長安汽車而言,其內燃機領域積累的優勢自然不能輕易放棄。iDD混動技術也證明了,在混動時代,內燃機也有唱主角的能力。當然,配角只是結構上的,實際被賦予的擔子也並不輕。兩者相輔相成之後的市場表現,我們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