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丹麥國家廣播公司爆出,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同丹麥情報部門的合作關係,監聽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歐洲盟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
一時間,歐盟譁然。
作為全球公認的頭號竊密大國,美國的竊聽醜聞已被多次曝光,卻依然我行我素,一面佈下“竊聽之網”,監聽對手、盟友甚至本國公民,一面又以所謂國家安全、網絡安全為由,大肆排擠打壓別國企業。此次曝光的竊聽事件,不過是讓“美式雙標”的虛偽面目和霸權本質再次暴露無遺。
德、法、挪威、瑞典、荷蘭等國政都在被監聽之列
丹麥國家廣播公司報道稱,他們與瑞典、挪威、德國和法國媒體合作,經過長達數月的調查走訪,多次與9位可以接觸到丹麥國防情報局機密信息的消息人士會面後,大體還原了一份在2015年5月就已完成、卻被丹麥國防情報局秘密隱藏的調查報告——“鄧哈默行動”報告。
這份報告顯示,在2012年至2014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丹麥的海底互聯網電纜登陸點獲取數據,秘密監聽、監視德國、法國、挪威、瑞典、荷蘭等國政要的電話和短信交談內容。其中,作為歐洲“領頭羊”的德國是遭受竊聽的重災區,總理默克爾、時任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時任反對黨領袖施泰因布呂克都在美國的竊聽列表之中。
消息一出,當事國紛紛對丹麥的做法表示不滿,更對美國的做法感到憤怒。法國總統馬克龍要求美國和丹麥就監聽事件作出解釋,稱“這在盟國之間是不可接受的,在歐盟間更是如此”;默克爾則表示,“德方希望美方作出澄清的態度沒有變,並相信盟友會基於彼此之間的信任作出解釋”。
當地時間5月31日,法德聯合部長級視頻會議舉行,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丹麥情報部門對盟國領導人進行監聽的做法不可接受,法德要求美國和丹麥就此作出解釋。(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瑞典國防大臣胡爾特奎斯特表示,瑞典無法接受親密盟友之間這種監聽行為,這是一個“原則問題”。挪威首相索爾貝格對挪威國家廣播電台説,如果媒體爆料屬實,美國和丹麥這樣的盟友對挪威實施監聽是毫無理由和無法接受的,這將在盟友間製造不信任。
據報道,美國利用盟友監聽盟友,監聽範圍非常廣泛,不僅截獲手機短信和電話內容,還獲取互聯網搜索內容和聊天信息等。丹麥媒體報道稱,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丹麥國防情報局,可自由獲取包括丹麥公民隱私信息在內的互聯網原始數據。美國還曾對丹麥政府以及歐洲防務承包商展開間諜活動,獲取相關國家戰機採購計劃的信息。
然而,面對盟友的“討説法”,美國卻持續“離線”,沒有作出任何解釋,美國國家安全局和國家情報局則拒絕對監聽事件置評。
監聽已持續40餘年,盟友或對手,無一倖免
美國監聽盟友並不是新鮮事。
2013年,美國前防務承包商僱員斯諾登曝光了美國國家安全局代號為“稜鏡”的全球秘密監聽項目,引發軒然大波。斯諾登披露,美國不僅對俄羅斯、中國等進行竊聽,還對盟國暗下黑手,默克爾的手機也在監聽範圍內。
圖表:美再被曝光監聽盟友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之後,“維基解秘”網站又在2015年爆料,從上世紀90年代起,德國經濟、財政和農業等部門就進入了美國的監聽範圍。2006年至2012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法國總統、多名部長、法國駐美國大使等政界要員進行監聽,其中包括希拉剋、薩科齊和奧朗德3任法國總統,以獲取施政綱領、對外政策等情報。
多年來,無論是美國的對手還是盟友,領導人還是普通民眾,美國都肆無忌憚地搞監聽與網絡監控。據歐洲媒體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大規模監聽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電話通話,數量多達千萬次;“維基解秘”2017年披露,美國中情局擁有強大的黑客攻擊能力,秘密侵入了手機、電腦乃至智能電視等眾多智能設備,其中三星電視被攻擊後變為可用來錄音的竊聽器……
從“稜鏡門”到“維基揭秘”再到眼下這樁新“竊聽門”,每次醜聞一出,世界輿論洶湧,政客們紛紛譴責,要求美方給説法;為了平息風波,美方會口頭“配合”,私底下陽奉陰違。喧鬧一時的“稜鏡門”事件,以美國承諾未來不再監聽德國政要的通信設備告終。然而,從此次丹麥媒體透露的情況看,美國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對默克爾等歐洲盟國政要進行監聽。換言之,美國説一套做一套,監聽之門從未打算關閉。
近年來,美國在網絡竊聽監控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據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官網數據,2018年美國情報總經費高達805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近30%。竊密手段也是五花八門,包括利用模擬手機基站信號接入手機盜取數據,操控手機應用程序、侵入雲服務器,通過海底光纜進行竊密,在美國近100所駐外使領館內安裝監聽設備對駐在國進行竊密等等。
美國司法為竊聽撐腰
美國情報部門何以如此膽大?屢屢曝光的竊聽盟友行為的背後,是來自美國司法的支持——《外國情報監視法案》,以及所謂的“秘密法庭”——外國情報監視法庭。
1978年,因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水門事件”的曝光,為了防止總統和行政部門濫用權力任意監聽,《外國情報監視法案》誕生,外國情報監視法庭成立。該法案要求政府須先行獲得法院許可令才能進行電子監視,宗旨是平衡國家安全需要以及公民權利,使身處美國領土的民眾免於被恣意監視。
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由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任命的11名法官組成,負責審批美國執法與情報機構提交的監視及搜查許可。對於美國政府和情報部門來説,該法庭的權力可以與美國最高法院相提並論。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保密條例的庇護下,打着“防止政府濫用權力”旗號的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監督權力逐漸無限擴大。
“《外國情報監視法案》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內外有別’,涉及美國人時,要求情報機關謹慎使用技術偵查措施,遵循嚴格的目標確定原則,制定和採用嚴格的最低限度規程,以及向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申請令狀並接受監督;而一旦對象換成非美國人,條件與程序都變得相當簡便,甚至無需事先得到司法令狀的批准。”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説。
“若論數據安全威脅,誰敵得過劣跡斑斑的美國?”
“美國監聽盟友的信息再次爆出,應該説大家一點也不感覺到驚訝。美國一直通過情報的方式,來試圖維護本國的所謂的國家利益。通過監聽盟友,使美國不管在安全還是經濟等各個方面,都能掌握更多的優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表示,美國在情報這方面的執迷,反映出的是美國希望在各個層面都掌握絕對的優勢,鞏固自己的全球霸權。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一方面憑藉自己的技術優勢,肆無忌憚監控全世界,一方面卻賊喊捉賊,打着“清潔網絡”的旗號,聲稱要維護網絡安全。
2020年6月,美國一些政客藉口所謂“國家安全”“數據安全”,四處遊説兜售其名為“清潔網絡”的計劃,聲稱要通過排除“不受信任的中國供應商”來促進隱私和數據安全,並不斷大力遊説甚至脅迫其他國家加入所謂的“清潔網絡聯盟”,合夥打壓中國高技術企業。
“若論數據安全威脅,誰敵得過劣跡斑斑的美國?”左曉棟一針見血地表示。
憑藉美國在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主導權,美國在網絡空間擁有了絕對的監聽優勢。然而,近年來中國通信企業的崛起使美國的利益受到挑戰,華為、中興、抖音、微信等非美國企業是其產業鏈中的“異己”。
“如果美國國家安全局想通過修改路由器或交換機來進行監聽,一家中國公司不會與其合作,美國顛覆和滲透目標網絡的難度將大大增加。其結果將是,華為等中國企業的設備在全球電信網絡中部署得越多,美國‘收集一切信息’就越難。”左曉棟説。
事實再明顯不過:所謂“清潔網絡”,不過是一場濫用國家力量,肆意打壓遏制他國企業的鬧劇。造謠誹謗必將受人唾棄,而美方對自身種種劣跡不但沒有任何解釋,反而無端抹黑他國,更讓“美式雙標”之虛偽和霸道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