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一起向未來——虎年新春夜話
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 題:一起向未來——虎年新春夜話
新華社記者
瑞虎賀歲,壬寅迎春,又到一年除夕時。
神州大地,萬家團圓,盛世畫卷撲面來。
虎是力量、勇敢、無畏的象徵。團結就是力量,奮鬥開創未來。辭舊迎新之際,在向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上,億萬國人緊密團結、艱苦奮鬥,心手相連一起向未來。
(小標題)“生態飯”越吃越香
打年糕、殺年豬、晾臘肉……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龍山村,家家户户在這個春節假期忙得不可開交。
年味,從一碗碗家鄉菜開始。對於經營鄉村民宿的汪穎來説,家鄉菜除了寄託鄉愁之外,又多了另一層含義。
春節前夕,一場大範圍雨雪降臨我國中東部地區,給新年增添了歡樂和祥瑞之氣。
踏着積雪上山,汪穎和家人挖了一大籮筐野薺菜和冬筍。“這是給正月裏來的客人包餛飩做準備的,用薺菜冬筍餡兒包餛飩,在我們山裏有‘包好包好’的寓意,希望新的一年大家一切都好!”她説。
汪穎的民宿坐落於竹林環繞、茶園遍佈的西塞山,綠水青山是這裏的金名片。兩年前,她看到依山傍水的家鄉越來越美,加上當地政府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她覺得回鄉創業的時機到了。
儘管這兩年疫情反覆,鄉村民宿的經營遇到挑戰,但汪穎一直沒有放棄。今年春節,西塞山旅遊度假區的打造帶來了大量人流,長頸鹿莊園等景點的火爆更是吸引了大量周邊遊客。春節假期,周邊民宿客房爆滿。
“方向對了,再艱難的路終歸是向前。”汪穎説,鄉村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只有鄉村振興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新的一年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一起守護家鄉的山水,共享生態紅利。
伴隨着鄉村振興的大潮,如今吃“生態飯”的鄉親們越來越多。
“環境好了,鳥兒才會來,遊客也就跟着來了。”位於鄱陽湖畔的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南磯鄉向陽村村民萬美玉説,原來靠捕魚、捕蝦,全家一年滿打滿算也就3萬元“辛苦錢”,現在開了農家樂,年收入能達到5萬元以上。
這個新年,他和漁民們一起商量,打算把村裏的閒置農房改造成民宿,同時包下村裏閒置的土地種植果蔬,利用家門口現有魚塘養魚供遊客垂釣,真正形成吃、住、遊的完整產業鏈。“保護好鄱陽湖的一湖清水,咱不賣魚可以賣風景,我們未來的日子一定會更有滋有味!”
(小標題)心手相連向未來
洗大葱、剁肉餡……除夕夜,72歲的脱貧監測户馬永昌和老伴在兩室一廳、帶“小飄窗”的新房裏有説有笑,忙活不停。
老兩口曾一度擔心過不好這個年。
2021年10月,山西遭遇罕見洪澇災害,家住臨汾市安澤縣府城鎮鳳池村的馬永昌和老伴搬離僅3天后,他家窯洞便牆倒屋塌。“兩孔土窯住了50年,當時心裏特別難過。”
災後恢復重建,成了當地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漫天大雪中,安澤縣委書記一行人來到鳳池村,實地查看房屋重建條件。
天寒地凍,大家齊心協力、加班加點,還用上了許多“土辦法”:借來“保温棉被”罩屋頂、窗户用塑料布蒙着,整個房子被“包”起來加以防凍;施工期間,用木炭在新房內生火烘烤,足足烤了六七天……包村副縣長、鎮村幹部等人,每天往工地跑好幾趟。縣裏還號召機關人員到工地和泥、搬磚,給受災羣眾當小工。
“我雖然受了災,卻沒返貧,一場災後重建見人心,讓我看見了只要大家團結互助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馬永昌説。
“春節前兩天,縣長來看望我們老兩口,還送來了面和油。”馬永昌説,等到過了年、開了春,我計劃修起新院牆,在院裏種點花、種點菜,開啓新一年的新生活。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於為人民幸福而奮鬥。
“多備點年貨,過個吉祥年。”走進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銀坑鎮年豐村村民謝南海家裏,駐村幹部劉稱榮正與謝南海老兩口一起做當地的小吃“燒卷子”。
謝南海的兒子謝南長患有先天性肢體殘疾,兒媳一人在福建石獅務工。前些年,藉助村裏發展大棚蔬菜的契機,謝老漢家的3畝多土地按每畝650元的租金全部流轉,每年有2000多元收入。後來,村裏又幫忙聯繫了福建石獅的一家愛心工廠,不僅讓謝南長有了一份穩定收入,也解決了他和妻子的分居之苦。
“孩子們,你們要好好唸書。咱脱貧後的生活會越來越有盼頭。”年夜飯上,年近古稀的謝南海不停地給孫子孫女們夾菜,高興地説。
(小標題)打開新生活書寫新榮光
在“雙奧之城”北京,這個春節假期恰逢冬奧會,顯得格外喜慶。
“低碳、零廢棄、減量新生活,最近我們衚衕裏的‘全家總動員’已經做得很好了。李經理,咱們還能商量點什麼辦法,把廚餘垃圾變寶,循環再利用?”
“對,要讓‘綠色冬奧’融入衚衕生活,支持馬上到來的北京冬奧會!”
北京市東城區前門草廠四條44號院內,一陣鈴聲過後,“小院議事廳”再次開張。社區書記、小巷管家、居民代表、物業公司負責人圍坐在長條桌前,舉行春節前的最後一次會議。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綠色冬奧”出謀劃策。“垃圾不落地已經實現,還要儘量減少垃圾,不用塑料袋,爭取零廢棄”“要把廚餘垃圾變廢為寶,通過堆肥實現循環再利用”……
除夕當天,走進草廠的衚衕,路面整潔,磚雕精美,往昔“蜘蛛網”似的天線早已不見,一座座四合院古色古香、窗明几淨,一個個大紅燈籠高高掛起。
58歲的社區居民李曉靜指着窗外對記者説:“住在這條街,安全感、幸福感滿滿。垃圾不落地,生活圈也特別便利。”
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世界領先,改革開放也邁出新步伐。
1月26日,深圳疫情“摘星”,全域成為低風險地區,給春節返鄉人員吃了一顆“定心丸”。
就在同一天,深圳收到了一份新春“大禮包”,《關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放寬市場準入若干特別措施的意見》發佈,選擇深圳開展放寬市場準入試點,圍繞科技、金融、醫療、教育文化、交通等領域推出24條市場準入特別措施。
以速度和效率著稱的深圳,在先行示範的道路上向制度型開放的示範高地邁進。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認為,放寬市場準入,是一次更大力度的開放性試驗。
2021年,深圳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深圳從來不滿足於‘穩’,而要在‘穩中求進’中實現更大突破。”深圳市市長覃偉中説。
2021年,“牛”轉乾坤。
“經歷2020年疫情陣痛之後,2021年公司生產經營邁上新台階,出口達到15億元。”作為一家外貿企業,深圳市智科通訊有限公司董事長塗皓深有感慨地説。
撥開雲霧,迎接新的一年。
這個除夕,塗皓特意回到老家江西過年。他説:“作為一名走出去的中小企業家,我願意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帶領父老鄉親們一起致富。公司在九江新落成的廠房已經開工,新的一年公司出口有望突破30億元。”
2022年,我們一起虎虎生威。(記者周科、劉翔霄、黃筱、程迪、陳毓珊、張漫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