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王德三故里:編織“紅色紐帶” 凝聚發展合力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綜合

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劉廠鎮王家莊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村落,也是第一位雲南籍共產黨員王復生、首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王德三的故鄉。近年來,當地黨組織把紅色文化融入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促進村裏各族羣眾守望相助、手足情深,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王式雄講述先輩故事。人民網 符皓攝

“王復生,雲南籍的第一位中國共產黨員,1896年9月生於一個半自耕農家庭,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1920年11月,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他成為第一批團員之一,並在第二年秋天轉為中共黨員,1936年6月,他不幸被日本憲兵隊逮捕,這年8月15日在齊齊哈爾被日軍殘忍殺害。他的弟弟王德三,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雲南第一任省委書記,1930年,由於叛徒的出賣被捕入獄,當年12月31日在昆明英勇就義……”在位於王家莊的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里,72歲的老黨員、王氏家族後人王式雄講述着先輩的革命事蹟。

這是一棟傳統的土木結構民居,自2003年從鄉村小學教書退休後,王式雄接受村黨組織邀約,成為王復生、王德三故居管理員,負責給參觀者講解王復生、王德三革命事蹟。高峯時,他每天講解十八九場,每年故居接待量約四五萬人,一部分是村裏人。

“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刑訊逼供,錚錚鐵骨的王德三堅貞不屈,毫不動搖,他抱定為黨為人民獻身的決心,給父親寫下了一封慷慨激昂、蕩氣迴腸的‘萬言遺書’。”每次講到王德三在獄中書寫的遺書,王式雄總是心潮澎湃:“‘一封家書別生死,幾紙筆墨訴衷情!’王德三烈士的這封遺書是留給後人最生動的紅色教材,更是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

這樣的精神財富像一條紐帶,激勵着王家莊人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凝心聚力謀發展。

“村裏187名黨員,每人都能講幾個紅色故事。”王家莊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汝學説。不止如此,對偉大祖國的認同體現在王家莊社區的每個角落:進村道路沿線懸掛着國旗,牆體上繪製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題牆畫,整理出版了《王德三遺文選》《王德三(連環畫)》等紅色書籍,編排了紅色花燈劇《省委書記王德三》。“我們的目的,就是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王汝學説。

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人民網 符皓攝

紅色文化是魂,讓人心凝聚。社區黨總支則具體施策,帶着村民謀幸福。

村民朱軍秀家不講衞生,門前總堆着垃圾,家裏也不常打掃。針對這一情況,老黨員朱永雲帶着兩名黨員到朱軍秀家打掃衞生,掃完給她講道理。朱軍秀嘴上應着,沒落實到行動上。

隔了一個月,朱永雲帶着黨員再去打掃,掃完再講道理。朱軍秀還是嘴上應着,就是不行動。第三次朱永雲帶着黨員再去,朱軍秀面子上掛不住了,“不要再來了,我以後掃就是了!”她有些害羞地説。之後朱永雲再路過朱軍秀家,門前院子裏總是乾乾淨淨。

74歲的村民張德功想去打新冠疫苗,可子女在外務工,自己眼睛看不見,腿腳不方便,很難去到五六公里外的鎮衞生院。王汝學知道後,開車到張德功家,帶她到鎮衞生院打疫苗,完了又送她回家。

擔心老人注射疫苗後會不舒服,第二天一早,王汝學又趕去老人家看望。確認老人沒有不適情況後,交代幾句後才放心離開。

航拍王家莊。人民網 符皓攝

這只是兩個小例子。為推動村裏各項工作健康開展,社區黨總支開展黨員“四做”行動,即做服務羣眾貼心人,做發展致富帶頭人,做移風易俗示範人,做遵紀守法引領人,強化黨員的示範帶動作用,促進村裏的各民族羣眾共同發展,共同致富。

村民劉傑瓊家做運輸建築材料的生意已有十幾年,“剛做生意時沒錢,我們向村裏申請,讓幫忙找貸款,最後貸了8萬元,可是解決了家裏的大問題。”她説。

這些年劉傑瓊家生意一直不錯,去年花四五十萬元蓋了新房,貸款也早就還完了,再過幾天第三個孫子就出生了,她很高興,“男孩女孩都行!”

日子好過了,每到傍晚,村民活動廣場上,跳舞的人多起來,作為舞蹈隊隊長,劉傑瓊常帶着隊員唱紅歌,跳紅色舞蹈。

對於村子的未來,村黨總支有更長遠的規劃:依託紅色文化資源發展旅遊等特色產業,讓村裏的各族羣眾日子更富足,生活更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