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天定
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新一輪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終於揭開面紗,其中有關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的改革措施力度大、導向性強,一時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話題。
“縮權瘦身”不是削弱權責
從明面看,這次科技部重組方案,首先集中表現在“縮權瘦身”,也就是對原有職能做減法,科技部原有一些職責分別劃入農業農村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國家衞健委等。
與此相對應,原本為科技部直屬的部分事業單位也被劃出。另外,科技部不再保留國家外國專家局牌子,這部分職能將劃歸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重組後的科技部不再參與具體科研項目評審和管理,主要負責指導監督科研管理專業機構的運行管理,加強對科研項目實施情況的督促檢查和科研成果的評估問效。
那麼,怎麼看待這次改革,科技部的“縮權瘦身”,是不是意味着削弱科技部管理權責?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做減法有利於進一步理順政府不同職能部門的關係和細分職能,提升各個機構實際運作的效率;有效避免施政、決策的過程因分頭管理造成的各種梗阻現象。
科技部不再參與具體科研項目評審和管理,旨在把科技政策的制定與經費分配權相分離,有利於科技部更加公正客觀去監督、檢查和評估科研項目的成果,確保科技部從許多繁雜的分錢、分物、定項目的事務性工作中擺脱出來,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制定宏觀戰略和政策方面。
一句話,這次以“縮權瘦身”為標誌的改革舉措,是為了加強科技部的統籌、協調、政策制定等宏觀職能。
討論這次科技部重組方案,更應該看到,本次機構改革明確提出,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組建中央科技委。中央科技委辦事機構職責由重組後的科技部整體承擔。
這一舉措,更是向全社會釋放一個信號,表明在人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期,在科技領域建立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適應新局面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
當前,以信息、生命、製造、能源、材料等為代表的全球重大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快速突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創新領域、創新方式和創新範式深刻調整,全球創新版圖正在重構、全球經濟結構也處於重塑中,全世界範圍科技創新生態發生重大變化。
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強化重大前沿技術部署,全球前沿科技發展競爭激烈。尤其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為“唯一既有意圖也越來越有能力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對手”,出台了許多針對性極強的,以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為目標的舉措。
面對人類歷史大變局時代,中國發展既迎來新的戰略機遇,也面臨不少現實制約。
中國市場規模龐大、人才資源富集、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場景豐富,存在着不容否認的競爭優勢。但也必須看到,原有的科技體制存在諸多弊端,要在這一場全球性的科技創新中力挫羣雄,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極為重要。
從這個意義上,再考察這次機構改革中重組科技部,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也許更能看清這次改革的深刻含義。
如果説成立中央科技委,顯示了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重視程度,那麼重組後的科技部將整體承擔中央科技委員會辦事機構職責,事實上將大大提升科技部作為管理機構的權威性。
這有望改變以往科技部受限於行政級別,在擬定國家層面科技戰略方針及政策的能力不足的困境,更好地發揮科技部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的職能。
正如有科學家指出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在科學研究的很多方面走跟蹤模仿,技術引進的道路。也就是説,我們的許多創新,屬於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但是,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科技發展必須從跟蹤前沿趨勢、引進技術階段躍升至加強基礎研究、追求原始創新、實現自立自強的階段。
這是一種難度空前的挑戰。原有的科技體制改革很難適應變化的新局面,這次重組科技部,是中國朝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
我們也期待通過優化中國獨具特色舉國體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擺脱被“卡脖子”的困境,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通過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來推動經濟體系升級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