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分歧與衝突遠非中印關係全部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3月27日文章,原題:中印——矛盾與合作並存的關係
近年來,中印關係因安全緊張和對立的聯盟關係而出現分歧。但隨着中國外長3月25日對印度的意外訪問,兩國關係似乎向前邁出一大步。
在前不久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中印在關鍵問題上合作。在目前的烏克蘭危機中,中印都在聯合國安理會投棄權票,因為兩國與俄羅斯有着各自不同的長期關係。兩套平行的國家敍事——一個是分歧的,一個是趨同的——解釋了這種認知上的不協調。
西方媒體熱衷於突出中印關係中的後殖民領土衝突歷史,從1962年邊境軍事衝突開始。由於簽訂聯合協議,兩國成功緩和了緊張局勢。但局勢並不穩定,任何一方的小規模修路等事件都可能觸發危機。2020年中印發生邊境小衝突,其影響是深刻的。此後印度輿論洶湧,禁止多款中國App,並加強與四方夥伴(QUAD)的關係。
然而,這不是中印關係的全部。在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印度反對關於淘汰使用煤炭的提案,主張“逐步減少”煤炭。有意思的是,在會上支持印度立場的最佳夥伴是中國。這種結盟是基於兩國多年來在煤炭問題上的合作。與此同時,在疫情和全球緊張局勢中,中印貿易迅猛增長。2021年雙邊貿易增長43%,中國出口增長46%,印度出口增長34%。
中印關係中衝突與合作的實例,凸顯全球政治的複雜性和細微差別。幾種主導性的國家敍事可以並存——有些導致兩國的矛盾,有些促成兩國的合作,並導致認知上的不協調和看似前後矛盾的政策選擇。
目前,中印兩國邊界之間的實際控制線大致遵循的是英國人劃定的麥克馬洪線,這是19世紀殖民主義大博弈的最後一章,在中國則是殖民痛苦的象徵。現代中國和印度的第二個宏大國家敍事的核心,是對經濟發展的重視。1800年以前,中印各佔全球經濟的約1/4,但在殖民時期都淪為邊緣國家。當這種觀念占主導地位時,就會產生觀點趨同,並不時出現一致甚至合作。兩國都主張改革全球經濟機構,對全球多極秩序有着共同願景。俄烏戰事爆發後,金磚國家的工作小組仍積極開會,其中就包括中印……
這些就引出下列問題:中印之間有時的合作,是否足以令兩國擺脱邊境僵局?國際關係界是否需要接受印中關係仍將是衝突與合作的錯綜複雜的平衡?(作者梅格那·斯里瓦斯塔瓦等,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