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説,老人並沒有義務去幫着小倆口帶娃,但是現在的實情卻是,很多家庭,都會將孩子交由老人來照顧。而且,在帶娃的老人人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姥姥軍”。都説誰帶誰親,那麼姥姥帶娃,還會去和奶奶親近麼?
“姥姥壞,還是奶奶好!”家長警惕“背後教育”,別讓親情變質
開心果媽媽的大學同學小蕊,昨晚在羣裏和我們吐槽自家婆婆,這讓我們很疑惑,因為孩子都是姥姥帶的,為啥要吐槽孩子奶奶呢?
前幾天,小蕊的婆婆來看孩子,帶了很多水果、蔬菜、肉、零食等等,還給了孩子一個大紅包,裏面有5千塊錢。孩子才4歲,姥姥便想將錢收起來,以防被孩子弄沒了。誰知孩子奶奶説:“這錢我可是給我孫子的啊,你們別亂動。”
姥姥聽着心裏不舒服,但是也沒説什麼。晚上,孩子奶奶吃完晚飯走了,姥姥便又讓孩子把錢拿出來,説給存起來。誰知小傢伙忽然對姥姥説:“姥姥壞,要搶我錢,還是奶奶好,給我錢還給我買吃的!”
姥姥很傷心,但還是耐心地問孩子,孩子才坦白,奶奶下午對孩子説:“這是奶奶給你的錢,一定要藏好,別讓姥姥搶走。姥姥都不給你錢,奶奶下次再給你帶點錢和你喜歡的玩具!”
小蕊聽到之後,非常地氣憤。奶奶姥姥,都是愛孩子的,但是這種“背後教育”,實在是讓人寒心,也讓原本温暖的親情變了質。而這樣的現象,其實在很多家庭都有。
家長警惕“背後教育”,別讓親情變質
1、背後心理不一樣,從而“溺愛”孩子
孩子都由姥姥帶,奶奶一方的背後心理肯定是不一樣的。從情感上來講,奶奶對孩子的照顧少了很多。從傳統的角度來説,本該奶奶幫帶娃,但是自己卻沒有做到。所以,奶奶的心理,會覺得“虧欠”孩子。
而表達自己虧欠的最佳方式,便是“彌補”。對於奶奶這個角色來説,彌補最好的方式便是各種買買買,滿足孩子一切的願望。雖説,這個彌補方式會讓孩子內心對奶奶更親近,但是這樣的“背後教育”,是一種溺愛,對孩子無益。
2、背後目的不一樣,從而“無視”甚至“指責”對方的付出
作為過來人的我們,其實都知道,帶孩子時極其不容易的。所以,真想把孩子帶得乖巧、禮貌、乾淨、懂事、聰明等等,真的是難於上青天。只是,作為旁觀者,卻會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問題。
有些家長只將目光放在孩子身上,很容易“忽視”老人的付出。並且,有時候哪裏不滿意,還會去“指責”帶孩子的老人,這裏不夠好,那裏不夠完美等等。
這樣的“背後教育”,會讓孩子也逐漸忽視別人的付出,開始變得愛指責。並且,老人的辛勞付出也被否定,親情自然容易變質。
3、背後危機不一樣,從而“爭奪”孩子的喜歡
無論是孩子父母,還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最不願見到的,就是孩子和自己不親近,或者不願意和自己親近。一般來説,誰帶誰親,所以不帶孩子的一方老人,便容易產生“危機”,害怕孩子和自己不再親近。
對於“理性”的老人,會去選擇陪伴孩子等方式,來贏得孩子的喜歡。但是,依舊有部分老人,會用“詆譭”的方式,去“爭奪”孩子的喜歡。比如,姥姥不好,都不給你錢等等。
這樣的“背後教育”,會讓孩子和家人之間的親情變質,也會讓孩子的“三觀”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