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經常“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大抵逃不過這3種結局
文 /陪寶兒長大,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大概就是想表達一種打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的觀念吧。尤其是在爺爺奶奶輩眼中打孩子,被看作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之一,但這樣打孩子才能讓孩子成才的理念,真的合適嗎?真的對孩子好嗎?
有天去逛超市碰到了這樣一幕。一位爺爺拿着自己的枴杖正在打孫女,理由竟是因為孫女不小心碰翻了貨架上的罐頭瓶子摔碎了,爺爺看見地上的碎片之後,第一反應不是關心孫女,而是抄起自己的枴杖對着孩子的屁股就是一棍,打的孩子娃娃大哭。
工作人員趕過來,想勸阻爺爺,爺爺卻咆哮道:“孩子這麼小,不打不長記性。”帶着孩子的母親,忍不住對老人説道:是孩子的親爺爺嗎?下手這麼狠。老人卻不以為意:你懂什麼孩子不聽話就該打。
看見那樣的場面,會讓人覺得孩子非常可憐,面對經常捱打的孩子長大之後,他們會變成什麼樣呢?
科學研究表明:經常“捱打”的孩子,長大後大抵不會逃離這三種結果
經常捱打的孩子智商低
根據智力檢測結果顯示,從未捱打或極少捱打的孩子,智商要比經常捱打的孩子要高。追溯其原因,極少或不捱打的孩子在犯錯後,家長會花時間跟孩子溝通,在語言的互動中,有助於兒童提高認知能力,是那些經常捱打的孩子,所不能得到的。
常捱打的煩孩子容易走向犯罪
孩子的很多行為動作習慣都來源於對父母的模仿,父母對她做什麼以後他就很有可能對別人做什麼。經常捱打容易形成一種扭曲的觀念,那就是打人就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慢慢的他也會習慣地用暴力去對待別人,具有極強的攻擊性,長大之後往往容易犯罪。
經常捱打的孩子容易留下心理創傷
據一些數據統計,經常捱打的孩子會出現一些心理偏差。例如懦弱,孤獨,粗暴等等。經常捱打的孩子當他們長大之後,即使遠離家庭,也不會脱離曾經捱打的痛苦。一生都會備受拳頭的干擾。
小時候父母打孩子都是高高地揚起手,當這個孩子長大以後,再看見有人高高地昂起手就會以為自己要捱打,習慣性的要逃避。
孩子犯錯時,家長該如何教育?
1.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後果
在心理學上這種叫做消退法,不管孩子十多分鐘之後,孩子就自然停止了哭鬧,因為孩子也意識到自己的哭鬧並沒有得到家長的關注,用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學會約束自己。
2.避免當眾處罰,尊重孩子
不要認為孩子小,就可以當眾對孩子進行處罰,孩子再小,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不在公共場合對孩子進行懲罰,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在公共場合冷靜的處理,把孩子帶回家之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給予適當的懲罰,要比當眾打罵孩子要好得多。
3.計時隔離
當孩子犯錯之後,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沒有用水就可以適當的嘗試計時隔離,具體做法就是孩子犯錯時,將孩子關閉在一個獨立空間,例如卧室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幾分鐘之後,孩子也冷靜下來。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對的,希望他應該改正。暫時的封閉在一個獨立空間,有利於孩子冷靜下來,也能夠讓孩子得到一定的思考反省自己的行為,這段時間也能讓父母冷靜下來,避免對孩子進行暴力教育。
結語:
渴望孩子成才,最好的教育不是棍棒教育,而是需要耐心,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為什麼自己錯了更重要。
你有沒有打過孩子呢?快來在屏幕下方評論分享交流吧。
我是陪寶兒長大,5歲男寶和3歲女寶的二胎媽媽,生活中任何關於育兒的問題都可以跟我一起探討,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記得關注我,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