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3萬預算,大眾速騰和別克威朗誰檔次更高聽聽車主的真心話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綜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生物家底’?一定要設法弄清楚。”2001年第一次赴西藏對口支援時,望着窗外的皚皚雪山,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暗暗下定決心。

他知道,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這裏有超過全國1/3的植物物種,卻從來沒有人進行過盤點和採集。這位教授自此紮根高原,與雪域種子結緣。

每份種子樣本,要收集5000顆種子。按照採集標準,不能在一個地方收集了事,每走50公里,才能採一個樣,而一個地方的兩棵取樣植物,至少相隔20米。為了採集更多更優質種子,鍾揚和學生們星夜兼程,一年至少行走3萬公里。在雅魯藏布江兩岸的懸崖邊,在冰川退化後裸露的岩石叢中,鍾揚留給學生們的,永遠是穿着熟悉的登山服、褪色的牛仔褲的背影。

野外科考,飢一頓飽一頓是常有的事。高原反應常常使鍾揚面色烏青、嘴唇發紫。可每當採集到優質的新種子,學生們會聽見鍾老師沙啞的聲音中透着無比的激動:“找到了!找到了!”

經年累月高原工作,鍾揚的身體頻發警報:心臟肥大、血管脆弱,每分鐘心跳只有40多下。2015年5月,鍾揚突發腦溢血。從死神手裏搶救回來後,醫生給他定下3條“鐵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藥,三是絕不可再去西藏。

“我戒得了酒,戒不了進藏。”離開ICU剛半年,鍾揚又進藏了。

3小時,是他每天的睡眠時間;6200米,是他為採集種子攀登過的高度;50多萬公里,是他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的距離;4000多萬顆,是他與團隊收集的種子數量……

再給他10年,他就能把西藏的人才梯隊真正帶起來。可惜,2017年9月25日凌晨,鍾楊在出差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逝世,生命永遠定格在53歲。

16年援藏,鍾揚早已成了“一粒種子”——共培養了6名博士、8名碩士,幫助西藏大學建立起植物學研究“地方隊”。學生們説:“鍾老師並沒有走。他留下的每一粒種子,都已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