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述評|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楊建正/攝
李一能/文
週五,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了《上海市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主要內容。好政策的出台讓人欣喜,但落地卻並非易事,特別是少數因自身健康狀況或不瞭解政策無法求助“不聲不響”的羣體,如何確保政策的紅利沒有死角一個也不能少?上海的方案是主動出擊,推動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
根據法律規定,社會救助是以救助對象主動申請為前提的。近年來,上海不斷完善政策制度,讓困難對象“有政策可找”。但考慮到一些由於自身健康狀況、不瞭解政策等原因沒有求助的“不聲不響”的困難羣眾,可能成為救助“沉默的少數”,“十三五”期間,上海按照“不漏一户、不少一人”的要求,率先提出要“政策找人”,以“做實線下,用好線上”的思路,構建“救助顧問等走訪發現+大數據智能查找”的“政策找人”模式。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也是聯繫、服務困難羣眾的神經末梢。上海依託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居村民委員會、專業社工、志願者和其他社會力量,深化社區“救助顧問”制度建設,在街道、居村設置社區救助顧問點、配備專業顧問,就近為主動求助的困難羣眾分析現狀、診斷問題、申請政策、鏈接各種資源進行救助,同時加強走訪排摸,及時發現遭遇急難的困難羣眾。
徐彙區於2019年開始探索社會救助領域“政策找人”試點工作,依託“一網統管”平台,除包含低保、低收入、符合專項救助及急難救助標準等困難家庭外,積極發現外展的服務對象,將大數據主動發現的覆蓋救助政策以外的困難羣眾,以及通過社區事務服務中心和12345熱線被動發現的求助居民,全部納入網格運行平台。“一網統管”平台和社會救助聯席會議機制的建立,打破各部門之間的壁壘,對符合社會救助和街道幫困條件的,由系統自動派單推送給相應的街鎮,縮短了工作流程和工作時長。
除了機制上的健全,技術助力也不可少。長寧區的解決方案是,以數字賦能為依託,打造困難羣眾“幸福清單”。依託精準幫扶信息系統、“一網統管”等大數據平台,集成聚合民政、醫保、人社、教育、殘聯等“四圈”困難家庭成員約3.2萬人的數據信息,建立“區、街、居”三級社區雲“標籤字典”,做到“實有人口+困難人員+社會身份”的三覆蓋,形成可標籤索引、可自動匹配的數據庫,極大提高了救助效率。
有一個著名的木桶定律,説的是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不聲不響”羣體的生活狀態,正是體現上海城市治理水準的那塊“最短木板”。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會將最關注的目光投向“沉默的少數”,而隨着“政策找人”制度不斷完善,好政策落地的途徑將更通暢,扶危助困的舉措將更有效惠及困難羣眾。